余翔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部貧困地區民營經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進了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進程,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擴大社會就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融資難、稅負重等諸多的問題,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中部貧困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困境
一、中部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困境
1.融資難
我國非公有制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多是家族制或合伙制,所有權和經營權統一,企業規模小,不具備上市發行股票市場直接融資的能力,因而融資問題一直是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目前中部貧困地區的民營經濟的外部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但由于民營經濟生產經營活動不透明,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加之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信用缺失的問題,同時受地區的經濟影響,民營企業規模小、生產穩定性差、競爭和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存在著較大的無法還貸的風險,加劇了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2.稅費負擔過重
近年來,雖然國家陸續出臺政策來緩解民營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稅費負擔,但仍存在著稅費高、稅種多、個別稅種存在著重復收稅的問題,據統計,截止2012年底,面對中小企業征收行政性收費的部門仍有16個,設計收費的項目有63大類,部分民營企業的稅費總額高過凈利潤,嚴重阻礙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3.創新不足,人才缺乏
創新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而目前中部平困地區的創新能力相對比較短缺,例如中部地區某省的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創新不足,核心技術缺乏的問題,企業研發投入低,產品的科技含量低,更新換代的速度慢,導致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缺乏核心競爭力。小微企業中雖有部分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為高耗能、低水平的企業,從事著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處于產業鏈發展的低端,企業中的高端人才匱乏。
二、中部貧困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對策
1.政府的政策扶持
中部貧困地區對于民營企業的發展,政府的扶持非常關鍵,例如,某省各市、縣、區對于民營專項資金支持,同時加大類似于民營專項資金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議省廳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各級政府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為民營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服務。平臺以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原則,整合社會優質中介服務資源,為企業提供如項目建設前期、企業運行管理、融資服務、法律財稅等專業服務,提高政府采購民營企業貨物、工程和服務的比例,建立完善的民營企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減輕民營企業稅費負擔,采取多予不如少取的原則,研究落實各項減輕民營企業稅費負擔政策,給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暫免征收增值稅,對營業稅納稅人中,月營業額不超過2萬元的民營企業或非企業性單位,暫
免征收營業稅。著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方面的突出問題。對于民營企業的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企業、股權投資企業、產業投資基金發行企業債券,專項用于投資民營企業,省級發展改革部門應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鼓勵財政出資的股權投資企業、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民營企業的政策措施。在省廳統一指導下,結合各市財政扶持產業政策調整工作,做好各項政策的謀劃。
2.民營企業自身發展對策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民營企業本身也應當不斷地研究發展新道路,深入地研究所處行業的發展趨勢,把握好投資的方向,了解自身的發展特色,挖掘自身的發展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身的發展目標,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使產品向高端延伸,促使企業走出產業鏈低端。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時,企業經營者應當首先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同時注重對外來知識的吸收沉淀和消化,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新技能,積極地引進核心技術和專業人才,努力打造自身品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民營企業還應當不斷地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建立并不斷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和開發體制,健全人才引入、培養機制,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才制定并實施有吸引力的制度和政策,以為企業吸引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企業風貌,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完善企業的工資制度、激勵機制及社會保障體系等各方面的制度體系,培養員工的歸屬感,提高員工忠誠度。
民營企業的發展不僅向社會提供了巨大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中部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民營企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中部地區的民營經濟發展受到了地區經濟發展的限制,因而發展民營企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中部貧困地區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協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同時民營企業本身也應當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積極轉型升級,促進自身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艷.貧困地區民營經濟內源性力量培育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8(7).
[2]曹敏,楊龍光.東部地區與西部貧困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比較及啟示[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作者單位 湖南省廣播電視大學永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