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冰
摘 要:國家在國際法上的權利與義務是否是國家機關的權利與義務,這需要分析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并明確國家與國家機關的概念和關系。在討論國家的國家法權利與義務是否就是國家機關的權利與義務這一問題之前,首先要分析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有關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存在一元論與二元論的觀點。
關鍵詞:主權觀;權利;義務
一、一元論與二元論
一元論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同屬于一個法律體系,但在該觀點中存在兩個派別,即國內法優先論與國際法優先論。
國內法優先,將國內法置于首要地位的學說是國家的主權觀,其使作為其解釋出發點的國家,即理論家的國家成為法律世界的主權中心,但并不能理解其他國家也是作為主權者的法律存在。“自我”國家主權與“他”國家主權是不相容的,最終結局是國家的唯我論。
國際法優先論,凱爾森是該觀點的代表人物。其認為大部分的國際法規范并不完全,他們需從國內法規范那里才能得以完成。因此,國際法律秩序只有作為包括所有國內法律秩序在內的一個普遍法律秩序組成部分,才有意義可言。因而國際法律秩序決定了國內法律秩序的屬人、屬地、屬時效力范圍,從而使許多國家可能共存。并且國際法律秩序使國內法律秩序在其原本可以由國家任意調整的事項方面服從一定的調整,也就限制了他們的屬事效力范圍。
二元論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是兩個分開的、相互獨立的法律秩序,二者調整完全不同的事項,并且有完全不同的法律淵源。
二元論是與國際法內容相矛盾的,因為國家法本身建立了在其規范和其他國內法秩序規范之間的一種關系。
二、國家與國家機關權利義務問題
國家的權利和義務并不是指某個離開人而生存的存在,具有這些權利和義務。當我們將組成這些義務和權力的內容的人的行為歸屬于法律秩序的人格化的統一性時,我們所說的是這些權利和義務,那些在履行義務行使權利時具有國家機關資格的人的權利義務。在該意義上,國家的義務和權力是國家的歸屬問題。
據此標準,國家義務和權力即被認為是國家機關的人的,也就是說,執行法律秩序所決定的特定職能的人的義務和權力。
綜上,在國際法優先論和國家與法律秩序一元論之下,國家與法律秩序是共同體,國家機關作為國家行為活動的行使者與國家有著密切聯系。國家機關依法實施的國家行為歸于國家,國家的權利義務也由具體國家機關行使承受,在國家機關以國家行為者身份出現時,國家國際法權利義務即由國家機關行使和承受。
參考文獻:
呂宏.論國際條約在美國的司法執行[D].外交學院,2003.
(作者單位 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學院2011級)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