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范艷
摘 要:教師“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依據學生的認知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關鍵詞:情境創設;體驗生活;把握時機
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的新教材在功能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教材是實施教學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標準。教師是用教材去教數學,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數學。這就要求教師“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依據學生的認知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真正發揮情境創設的效用
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由此可見,“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學“乘法分配律”時,我沒有像教材那樣去讓學生盡快接觸、驗證乘法分配律,而是有意讓學生去做一些算式,創設了一個既讓學生充滿興趣,又能自主發現的教學情境。通過學生“找朋友”的游戲,初步感受、觀察到有些算式它們的形式雖然不一樣,但結果卻是一樣的。而在交流“如何找到朋友?這些朋友有什么共同之處?”中發現“結果一樣”的算式盡管形式不一樣,但其還是有聯系的,認識到諸如(a+b)×c和a×c+b×c這兩種算式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使得學生在自己“親歷”的過程中,發現了(a+b)×c=a×c+b×c這一規律。學生作為一個數學定律的發現者,這樣的情境創設才是有效的,這也是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
二、深入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更加強調生活中的數學。教學時,要努力讓數學走入生活,使數學生活化。如: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時,為學生提供了神舟六號的相關知識,學生充滿了興趣,既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又拓寬了知識面。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從而促使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巧妙把握學生閱讀教材的時機
數學教材在表述上科學而通俗,生動而有趣,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思維方法;數學中的符號、圖表、算式、例題的解答及其形式,以表述準確而見長。因此,閱讀數學課本,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規范學生的解題格式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都大有好處。教師要從三個方面把握好學生閱讀課本的時機:1.在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本。2.在學生猜測、探索初步得出結論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本。3.在學生心里明白,卻又說不清時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教學中抓住這樣的時機在課堂中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能力,并且嘗試在此基礎上,我會選擇教材中比較簡單的教學內容,布置學生自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要成為教材的積極促進者、發
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發展教材,讓教材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