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動機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奠基石。如何在課堂中有效激發、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不同的教師對此有不同的做法,在“熱空氣與冷空氣”一課中主要從創設情景、質疑互動、合理設置探究目標、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等幾個方面來激發、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鍵詞:學習動機;激發;內化;保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有句名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在談及有關學習興趣話題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與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聯系起來。本文以“熱空氣與冷空氣”為案例,探究如何在小學科學課中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培養孩子的探究精神。
一、關于學習動機理論
動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即我們通常理解的興趣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奠基石。奧蘇貝爾認為,動機是由三種內驅力組成:認知驅力(cognitive drive)、自我—增強驅力(ego-enhancement drive)和附屬驅力(affliative drive)。
1.認知內驅力
是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圍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在學習活動中,認知內驅力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為了獲得知識),是一種重要的和穩定的動機。由于需要的滿足(知識的獲得)是由學習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稱為內部動機。
2.自我提高內驅力
是指個體由自己的學業成績而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識和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學業成績看成是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附屬內驅力
是指為了保持長者們(如教師、家長)或集體的贊許或認可,表現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這種動機特征在年幼兒童的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表現為追求良好的學習成績,目的就是要得到贊揚和認可。
二、“熱空氣與冷空氣”中的動機理論——激發動機策略
動機是激勵和維持人的行動,并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以
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內部動因。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求科學教師傳授科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使其在不斷的探究中學到知識,提高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在“熱空氣與冷空氣”一課中主要從創設情景、質疑互動、合理設置探究目標,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等幾個方面來激
發、保持孩子的學習動機。
1.創設情境、適時質疑,激發內驅力
在課堂教學和學校工作中,教師經常會面對一些對學習失去興趣、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廣大教師面臨的一個普遍的、也是十分棘手的問題。按照信息論的觀點,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過程要經過幾個不同的程序,即感知→理解→記憶→運用。科學課堂中設置情境旨在激活相關的背景知識,增加課堂刺激的新穎性,引導學生預測本課的主題,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首先,課堂初始時,我演示“冷熱空氣對流”這個實驗,讓學生看到白色的現象從熱瓶底向上升至冷瓶底,直至充滿整個熱瓶和冷瓶的實驗現象,感到很驚奇。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及時地提出問題——這一現象說明熱空氣和冷空氣有什么特點?這樣就找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的進一步思考有了可能。有利于更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2.及時反饋,內化動機
課堂教學情況的及時反饋,使師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得失,
及時調整教與學的方法策略,互為補充,教學相長,共同提高。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機智地關注教學生
成,適時地進行反饋評價,智慧地調控教學過程,使每個學生在原
有基礎上獲得進步和發展,同時強有力地維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實現了學生的附屬內驅力向認知內驅力的轉變。
3.合理設置探究目標、適時勵志,深化探究、保持動機
探究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支配、控制和調節著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要圍繞探究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只有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悟,才能真正體驗教學目標設置的合理性,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是深化探究,維持學習動機的
保障。
讓學生思考熱空氣和冷空氣的特點后,再讓學生嘗試解釋生活中的制冷空調、取暖器原理。是學生從“知道特點”到“運用原理”,是思維的不斷提高及深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點撥、引導和幫助,不時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處,強化了學生的自我提高內驅力,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有效強化。
“熱空氣與冷空氣”教學中運用的激發學生動機的策略,是學習動機理論的實踐。希望得到各位科學老師的指導和幫助,讓自己在小學科學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好。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磊.中小學科學教學:基于項目的方法與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趙立影.基于動機理論的教學設計策略研究.華南師范大學,2004.
[4]MargaretE.Gr.學習與教學:從理論到實踐.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新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