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萍
摘 要:從新課程改革推出至今,其改革本質是課程教學由“教案”向“學案”轉變的一個過程,換句話說,教師在教學課堂上不再以主導地位出現,取而代之的應該是積極汲取知識的學生,而“學案”在這里則起到了一種媒介鏈接的作用,在此轉變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應該有所加強,進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好鋪墊。
關鍵詞:課堂討論;初中數學;精講點撥
一、以案導學,據案自學
在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案的設計規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學案課前設計規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效率的高低,對此我們要給予高度的重視。通常情況下,學案的設計規劃都是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質來進行制訂的,在教授新的課程知識之前,學生們通過個人學案的引導內容展開自學,然后正式進入數學課程教導,數學老師可以運用各種引導方法和教學手段來創設自學情境,學生對知識學習的目標有所明確后,激活其學習興趣,再開展更為深入的自學。在整個自學過程中,學生們可以以“學案”引導內容為基本依據,逐步深入,學會獨立解決數學問題并突破知識難點。
二、課堂討論的開展,淺嘗知識解疑
在初中階段的數學課程教學中,學案引導作用在課堂討論環節會得以充分地發揮,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總結。
1.學生主體性質的突出
首先需要數學教師明確的觀念是,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
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但凡是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學習問題,教師就沒有必要參與指導。在筆者的教學印象中,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老師總是很熱衷于指出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錯誤,并“迫不及待”地公布正確答案,這樣的教學課堂是違背新課程改革的指導觀念的。因此,數學教師應該對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角色進行重新審視,筆者建議各教師可以將教學課堂比作一次辯論比賽,而
自己則是此次比賽中的一個主持人,盡量以客觀視角來對待引導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一來可以使得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表達能力有所增強,二來也使得課堂氛圍有所活躍,讓學生的學習狀態更為積極主動,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啟發引導原則的遵循
傳統教學引導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師在面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時,總是喜歡以最為直接的方式指出錯誤,認為這樣的指導有利于學生正視自己知識應用錯誤的觀點,其實,這種教學方法會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十分嚴重的打擊,不利于后期知識引導的開展。筆者在遇到這樣的教學問題時,避免了直接糾正的教學行為,而是采取問題補充的方式來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再進行有效的二次引導。記得筆者在二次函數的知識教導時曾經布置過這樣一個題目:某二次函數的表達式已知,且該函數與x、y軸相交于A、B兩點,其形成的三角形頂點為C,試求△ABC的面積。問題提出后,筆者讓學生自由發揮,在觀察他們解題的過程中發現了幾處較為明顯的錯誤,此時筆者沒有直接指出問題的所在,而是讓學生以課堂討論的方式來探討該類型題目的解題方法和步驟,以此更正他們的解題思路。相比于傳統教學而言,學生更能夠接受這種引導教學方式,既保留了他們對數學知識學習探討的興趣,又激發了他們開拓創新的信心,取得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三、精講點撥的開展,善于總結
當學生遇到一些較難的數學問題且通過集體討論都無法解決時,數學教師應該對這些問題進行集中處理,這一教學環節正是考驗教師知識內涵和教學經驗的重要時刻。通常狀況下,筆者會依據問題類型來選擇是采取精講的深入引導還是稍加點撥即可。無論采取何種教學引導方式,數學教師一定要對變式練習進行精心設計,以此來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展開進一步的理解和應用,為其后期新知識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還記得筆者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解法時,就在課堂開頭用直接開平方做教學鋪墊,然后再給出一個方程式,讓學生試著將其配置成能夠直接開平方的公式類型,隨即學生們掌握了這一方程解法。有必要的話,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對某一知識進行深入引導,提升解題難度來鞏固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課程導學案的使用應該從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入手,整合現代教學的有效方式,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的教育目標。初中階段作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數學教師在對導學案進行設計規劃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全面,在邊摸索邊實踐的過程中找到一條適合初中數學知識教學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鳳芳.讓導學案成為構建高效初中數學課堂的好抓手[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4).
[2]陳雅麗.淺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用好導學案[J].科技信息,2011(25).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明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