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開湘
摘 要:以實例闡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關鍵詞:知識遷移能力;舉一反三;持之以恒
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現在20年人類所創造的知識總量是
過去人類所創造的所有知識的總和,我們能苛求自己將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嗎?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必要,但我們應教會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去發現和創造更多的知識,讓學生由學會知識發展到運用知識,乃至會學知識。這里具體到初中語文教學,筆者鑒于自身教學探索的程度和角度所限,側重談一談初中語文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是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無意識地進行了一些知識遷移能力訓練,如:結合課后練習布置了一些語文訓練題,或者進行一些寫作片段練習。但這種訓練不是系統的、持久的,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在語文教學中僅僅滿足于把知識講述清晰的教學思想與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的教學思想,這實際上不僅僅是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區別,更是淺與深、落后與先進的區別,是所謂“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見魚,其尤深者見蛟龍”的區別。我們在社會中常常感嘆的那些高分低能的現象,究其原因:分高,就是知識概念掌握的牢固;低能,就是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差所導致的。由此看來,在我們的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今天,初中語文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育努力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即知識遷移能力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
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并不是語文教學中新的話題和內容,這里只是要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有目的、系統地、持久地進行訓練,使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不再是語文教學中知識傳授后富裕時間的副產品。在初一語文第一冊《春》一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和訓練是本文重要的一個內容,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明白什么是文章朗讀中的重音、輕聲、短停、拖音以及它們的作用等知識,更應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去朗讀其他文章,例如:《紙船》中的詩句如果運用這些朗讀技巧處理好,就很容易體會詩歌的感情抒發。長期訓練學生朗讀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語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甚至在朗讀中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詠柳>賞析》一文的教學中,只讓學生明白詩歌賞析分語言賞析和藝術特色兩步驟,即使這兩點知識給學生分析得再詳細、再透徹,那也只是“涉淺水者見蝦”;如果引導學生利用所學賞析知識和方法分析《漁歌子》等詩篇,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那就無異于“其尤深者見蛟龍”。學習《最后一課》,如果只是讓學生明白作者對小弗朗士的表現是先抑后揚;表現最后一課時將平時上課情景與之進行對比,并用“鋼筆的沙沙聲”和“金甲蟲”的飛動來烘托課堂氣氛;表現韓麥爾先生采用了語言、動作、神情描
寫……這些是很不夠的,如果讓學生嘗試著運用先抑后揚、對比、烘托以及人物描寫手法表現自己經歷的一堂課,這不僅對這些寫作技巧有更深切的體會,更重要的是他們已將老師講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了。《讀孟嘗君傳》,教師在講析時告訴了學生駁論文的寫作技巧和思路,那么為什么不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韓愈的《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駁之以“千里馬為何不毛遂自薦,自我展示才華,偏要老死于槽櫪之間”,這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豈不是更上一層樓?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課的教學中,如果只滿足于讓學生明白作者如何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細節描寫表現天氣,而不知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去寫一篇祥子在《寒風與大雪中》的作文訓練,那無異于藏青虹與匣中,長此以往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就會像寶劍銹蝕于匣中一樣褪去其應有的光芒。告訴學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如何描寫兒童游戲,再讓學生嘗試用一系列動詞口頭表現自己喜愛的游戲過程;講述《濃煙和煙囪》的故事,讓學生當堂口頭講述一則自己編撰的寓言故事,哪怕故事編得如何幼稚,也無異于既給了學生金子,也給了他們點金的手指。
當然,初中語文教材所包含的知識點遠非以上這些,因而需要培養學生遷移能力也遠非如此。我們相信只要在語文教學中有目的且持之以恒地培養遷移能力,“集腋成裘,積沙成塔”,長此以往,善莫大焉。
一、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個具有朗讀能力、口頭表述能力、寫作能力、賞析能力以及閱讀能力的學生,必然是一個語文整體素質很高的學生,必然是一個不僅能學會知識,而且也會學知識的人才。在教學中我們會碰到這種現象,有的學生因病請假很長時間,落下很多課程和知識點未學,但在考試中他們成績并不比很多一堂課未落下而學習很用功的學生差,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他們運用知識能力較強和綜合素質較高,因此,他們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二、遷移能力的訓練有助于養成學生動手實踐的習慣,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古有“紙上談兵”兵敗身死的教訓,更有“清談誤國”之警語,今天若學生只掌握死的知識和概念而不會、不愿實踐,雖不至誤國殃民,卻會造就大批“高分低能”無用之才。
三、遷移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有助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
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好就好在一個“用”字,當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感覺到知識掌握得太少、太淺,猶如蜻蜓點水,他們便會去復習、去翻閱、去查找有關知識,在此過程中對知識的感受和掌握自然要比死記硬背深刻得多。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正是含著這層意思嗎?還有在前面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確感受到,課堂上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必然會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也有助于避免“填鴨式”或“一言堂”式的教學,這樣可充分發揮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學生遷移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與其他能力一樣,也必然有章可循,任何隨意性訓練都是不可取的。根據筆者教學經驗和體會,我以為應堅持如下原則:
第一,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要水到渠成。在前文論文中可以看出,學生任何知識的遷移訓練,都必須建立在對所學知識的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只有“胸中有丘壑”,“成竹在胸”,才能“揮灑自如”。
第二,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必須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知識遷移訓練時要考慮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生活閱歷、基礎堅實與否,不可拔苗助長,否則,超出學生能力,挫傷學生訓練的積極性,結果會適得其反。相反,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學生遷移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必須持之以恒。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切忌隨意性地即興發揮,應有目的、有系統,長期地進行。反之,“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可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
21世紀的中國呼喚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已將語文教學改革推到了教育改革的風口浪尖。本文就自己的教學經驗、體會,對語文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出一點膚淺的看法,以此作為自己對語文教學改革號召的積極回應。相應有更多有志于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同仁,已經并繼續探索著新的教學思路,共同豐富和繁榮我們的語文教研工作,正積極迎接21世紀我們對語文教改的挑戰和希望。
參考文獻:
王喜春.淺談語文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J].青年文學家,2009(14).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