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的人生實踐活動,充滿著人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師生間建立起雙向的情感溝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動具有傳遞知識、培養個性的教育功能,具有使師生雙方共同獲得人生意義的積極體驗,促進精神享受、精神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功能。
實踐證明:在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方面,這條情感主線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教學中的實踐談談這方面的思考。
一、激趣動情,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并不意味著機械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移到另一個頭腦里去,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而心靈的接觸離不開情感的交流。教學實踐證明:激趣動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情感,有助于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激趣動情,使學生感到有“奇”
好奇心是學習的內因動機。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創設特定的情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并以好奇為動力,推動學習活動的進程。如:引人入勝地導入新課是吸引學生好奇心的重要方法。如:在教歌曲《小雨沙沙》時,教師首先展示出一粒粒種子問:“小朋友,你知道種子是怎樣生長的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接著讓學生欣賞一段美麗的春天景色的VCD片,然后教師用生動的語言邊說、邊畫、邊貼圖,以有趣的故事情節自然地引入新課,在上課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目光,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感受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始抓得住學生,如同磁力吸鐵一樣,促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學內容。又如,形象直觀的教具,采用聲色并茂的多媒體電教手段,生動幽默的教學語言等都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習興趣,以此提高教學效率。
2.激趣動情,使學生感到有“爭”
學生普遍存在著爭強好勝的心理,表現意識都很強,總想找機會顯露自己,以便能得到老師的贊賞和同學的注意。一旦他們能在競爭中取勝,就能產生樂意繼續發揚成績和優點的感情。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勝心,適時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競賽,鼓勵進取。如:通過小組間、男女生間、班級間的一些競賽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促進組內、班內的協作,在協作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教師應注意對“失敗”學生的鼓勵,不讓他們的學習興趣因“失敗”而低落。
3.激趣動情,使學生感到有“得”
有“得”是指要使學生感到有收獲、有成功。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為各類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努力后所取得成功的快樂。教師對學生“成功”的肯定,必將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同時增進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情促知,知情交融,必將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二、情理相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這一精辟的論述闡明了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情理相融,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和不緊張,有利于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放下“架子”,跟學生一起唱、一起跳,師生合作完成教學;在教學語言上,教師可用“讓我們一起來”“請”“你能行”“你的想象比老師還豐富”等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形式上,可提倡經常討論,提倡標新立異,提倡“優點+鼓勵”。良好的教學氛固有助于引發學生思維,使學生敢于發言,敢于想象,敢于創新,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情理相融,提高教學實效性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此,音樂教師首先應將教學當作一種樂事來細細品嘗、享受,情真意切地投入教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如:在給學生范唱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打動自己,真心演繹作品,做到了聲情并茂,才能打動學生,從而產生師生之間、人與作品之間的情感共鳴,才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其次,教師應關注和滿足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師和同伴的關注、認可、贊揚;喜歡嘗試新鮮的體驗;渴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和受冷落等。教師應選擇恰當的方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可以經常看著學生的眼睛講話和示范;可以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如:鴨媽媽、觀眾、演員、主持人等,真正讓學生放松下來,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感,使諸多的教學措施得以實施。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實踐證明,如果音樂教師不僅用理智上課(過分強調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還注意師生間雙向情感的溝通,對豐富音樂課堂教學,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無疑是有利無弊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方洲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