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平 魏靜
摘 要:提問是最為常見的教學行為,對數學有效教學的實現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數學教學主要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一系列問題的驅動下不斷走向深入。提問是實現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結合當前高效課堂建設就數學課堂的提問有效性談點思考。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環節;思維活動
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教學行為,它貫穿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數學有效教學的實現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是教師最平常、最帶有普遍意義的活動,恰恰又是教育研究中最不可忽視的課題。筆者結合當前高效課堂建設就數學課堂的提問有效性談點思考。
一、關注提問的有效性
提問是最為常見的教學行為。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蘇格拉底認為提問就像“產婆術”——在與學生問答中使其自己發現謬誤,獲得真理。哈爾莫斯則更認為數學教學是問題驅動下的教學“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單墫也說“數學是思維的科學”。可見數學教學主要是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一系列問題驅動下不斷走向深入。提問是實現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正如保羅·弗萊雷所言“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
但事實是我們的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卻不容樂觀,表現在:(1)問題思維水平偏低,問題被分解地過細、過碎;(2)提問方法單一,缺乏啟發性,只是簡單地問答;(3)提問后等待時間把握不適當,即提問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充足;(4)對學生回答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即對于學生的思維過程關注較少;(5)提問后的回答重預設、輕生成,即把學生向自己預想的結論牽引,缺乏根據學生的回答靈活機智地進行生成性教學;(6)課堂上學生提
問少,即對學生提問重視不夠,也很少有意識培養學生這方面的
能力。
二、數學課堂的有效提問
斯特林·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提問能實現數學教學的很多功能,譬如,提問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復習鞏固已學知識,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增強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提問是一個動態師生互動的過程。
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提問才是有效提問?首先,有效或無效是與預期結果作出比較后的一種判斷。提問作為一種教學行為,要有預期目的,從教學預設與生成兩個層面來看能較好地實現提問目的。數學有效教學在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外在發展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理解與應用為標志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知識發展是一種外顯;內在發展以追求知識的鑒賞力、判斷力與批判力、思維力為標志的發展,即智慧發展,是一種緘默,它能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和認識力的提高。其次,要理解有效提問內涵的基礎——數學教學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數學教學的“二重原理”:教與學對應,把教學的“教”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之上;教與學對應,數學教學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要通過研究和揭示數學中特有的規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特征是目的性、啟發性、多樣性、方法性和情感性。馬克思將自覺的目的作為規律決定著人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確定提問目的的主要依據是數學教學目的,是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數學教學目的。即學生愛學數學,有興趣、有求知欲;使學生會學數學,有方法,發展學生的認識力,而且是獲得內在發展。那么如何確定提問的目的?(1)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和“學”是相聯的,教應該根據學生所已學,而引導到所未學。(2)分析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效提問應把學生由“現有發展區”引向“最近發展區”。(3)分析數學知識的生長點。強調不是提問后學生對問題本身的回答,而是如何通過提問促使學生建立舊知識和新知識的聯系。分析可以對學生的認識力發展作出貢獻的內容。
如何落實提問的有效性?可通過檢查反饋和啟發思維使目的得到有效落實,具體表現在:其一,細化目的。學生懂了什么,沒懂什么,不懂的原因在哪里,然后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自己,對自己的教學作出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多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你知道嗎?”。“如果我是學生,會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問自己,如果學生這樣回答了,我該怎么辦。其二,認知沖突是誘發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提問應問在學生易錯之處,問在教材沖突之處,問在新舊知識沖突之處。教育家杜威認為,真實有趣的問題應該達到這樣的目的:提問使問題能夠持續地發展下去,提問成為學生繼續討論和不斷追問的原動力。在一個提問所創設的特定情境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充分地從一點到另一點作連續的活動”,只有這樣的提問和問題,才能帶領學生進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維活動中。
三、課堂有效提問的實現
理解性問題要重視數學性解釋,靈活運用和綜合性的問題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發揮各類問題的價值。適當地把握問題的開放程度,靈活把握開放程度的策略,并且開放程度要及時調整,對回答要作出適當評價,“是不是”問題的改進等。《學記》里講:“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據調查,有近一半的學生認為教師提問時比較籠統,不知從哪些方面回答。這是問題表述存在的問題。即第一,提問不具體。如:“你學會了什么本領?”“你發現了什么?”第二,提問欠準確,即用詞不準確,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混用,前后表述自相矛盾。第三,提問不簡潔,一句多問。如:“怎么利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啊?”“你的分析思路是什么?”“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在哪個三角形里用?”“誰能給我說一下?”等。所以問題的表述要具體,運用有明確導向的語匯,讓思維有可操作性;要準確運用數學名詞,教學語言與學生年齡水平應相一致;要簡潔,與數學符號、圖形相結合,運用恰當的數學術語。具體提問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提問應有啟發性
蘇格拉底的教學不是憑借直接授予知識,而是通過正確的提問,刺激對方思考,引導學生朝他所希望的方向,親自去發現真理。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和獲得智慧。提問有一定的步驟: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作為對話的主題。用一系列的反詰,使學生陷入矛盾的窘境(由原來的自以為知逐漸承認自己的無知,進入困惑狀態)。在困惑的基礎上,經過啟發使學生領悟到問題的實質(學生由承認自己的無知到知其所知)。波利亞提問的特點是尋求給對方一種“內部幫助”,使他們自己獲得感悟,發現知識,獲得智慧。從一個普遍的問題或建議開始提問,然后在必要的時候,逐漸深入到更加特殊和具體的問題或建議,直到能在學生思維中引出一個有反應的問題為止。如:(1)如果學生已經接近于問題的解答,那么他也許會理解這個問題所給出的暗示;但如果不是這樣,他很可能根本看不到這個問題所要指向的要點,那么這個問題就無法在他最需要幫助的地方給他幫助。(2)如果學生理解了問題的暗示,所有的奧秘都被揭開了,幾乎沒什么可留給學生做的了。(3)建議在本質上太特殊了。即使學生能應用它來解決手頭的這個題目,但對以后碰到的題目他們根本沒有學到什么。這個問題沒有啟發性。(4)即使學生理解了這個建議,他也很難明白教師如何獲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思路。那么,學生自己又怎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呢?這就像從一頂帽子里抓出一只兔子的戲法一樣令人感到意外——它根本不具有。
那么,什么是啟發性。提問應該是圍繞核心問題構建問題鏈,問題有適當的思維跨度,并且能靈活把握離目標的遠近,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獲得啟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即問題的“由遠及近”性。
2.提問應有引申性
引申性提問是指教師按照解答或分析某一問題的途徑,有目的地進行引導,讓學生的思路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以期順利地解決問題。比如,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求知、由特殊到一般的啟發性教學。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幼兒園的老師教孩子10減3等于多少,老師就會引導孩子說什么有10個蘋果啦,吃了3個。還剩下幾個啦,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
四、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回答
貝爾認為,雖然提出好的問題對教師來說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聽取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評價。首先是有效傾聽。提出問題后,提問者就變成了聽眾,因此,好的提問者也一定是好的聽眾,這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教師要把握適當的等待時間,不隨意打斷學生,聽學生回答的“實質”,能抓住回答中的閃光點,聽學生回答的漏洞,聽學生之間的爭論,督促其他學生傾聽回答。把握激勵性原則與有效表揚,及時進行有效指導,多維度評價,巧用生成性教學資源。其次是有效評價。學生回答:“4+5=8”,老師:“很好!”“很接近!”“誰還有不同意見?”這種評價形式化、簡單化并且程式化。最后,恰當追問。促進學生完善自己的回答,展開元認知活動。
五、教會學生有效提問
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該鼓勵學生提問。遺憾的是,提問課中常常是按照教師問學生答的反應模式進行。首先,應教會學生提出疑問,提出問題。如:“簡單模仿”提問,“有意識思考后提問”,“帶著問題學,鉆研后問”“融會貫通,深思熟慮后問”等。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如:“敢于提出問題”,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把握學生提出問題的可能,即學生能提出這些問題嗎?教師應掌握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技術,即問題推進的技術。
如果說教學是一門藝術,那么提問就是藝術中的藝術。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講,有效提問并沒有什么嚴格的標準,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去創造,只有不斷地創造,才能從有效做到高效。
(作者單位 呂永平:甘肅省靜寧縣靈芝鄉教委 魏 靜:甘肅省靜寧縣界石鋪教委)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