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有些教師為了在課堂中體現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課堂上“你喜歡哪段就學哪段”“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等語言運用頗多。使用這種方法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然而,一些教師把這些話拋出后,下面的學習活動放任自流,認為這樣學生就是學習的主體。殊不知,結果是學生不感興趣的段落沒人學;學生沒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仍是自讀,教師也不加以引導。有些教師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考慮學生是否有能力、有條件完成,就將作業設計成“作業超市”等,像這些教學方法不還是教師按預設的教案進行的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隨機應變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和特點,從而找到適當手
段。”課堂,不完全是教師的,有時我的課堂可讓學生去做主。
一、自主開發,生成精彩
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我又按預設的教案布置
作業。
作業超市:
1.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2.找一本《國榷》(少年版)讀一讀
3.寫一篇讀后感
作業布置完,教室里頓時鴉雀無聲,沒有了剛才上課時的那種躍躍欲試。這些作業雖然尊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但不切實際,第二題對農村的孩子來說根本就不能完成。第三題學生也沒興趣。不能冷場,怎么辦?我靈機一動,不如把課堂讓給學生。
師:你想設計什么樣的作業?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熱鬧了。不一會兒,被稱為“小博士”的李××發言了:“我讀過一首贊美張海迪的詩,我想把它送給談遷。”我心中一喜,讓他寫在黑板上:
從不抱怨環境的惡劣,從不哀嘆災難的來臨。
挫折只是對生活的挑戰,打擊僅是生命的前奏。
災難會改變生存的環境,但毀滅不了堅強的心靈。
這時我并沒按以往那樣的方法讓學生齊讀這首詩結束教學,而是繼續引領他們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
師:我把詩中的一些詞變成括號,你能結合本課學習內容填入另外一些詞嗎?
(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被激發起來,不一會兒,學生便踴躍發言)
從不抱怨環境的(險惡、骯臟、惡濁),
從不哀嘆(困難、困苦、艱難)的來臨。
(不幸、厄運、困難)只是對生活的挑戰,
(失敗、挫折、不幸)僅是生命的前奏。
(困難、不幸、挫折……)會改變生存的環境,
但毀滅不了堅強的(信念)。
孩子們精彩的發言掀起了又一次高潮。我擺脫了課前教學預設的束縛,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是學生改寫了我的課堂。
二、巧引妙突,生成精彩
有些教師通常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然后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理解就草草收場,而許多詞語卻是很抽象的。如:一位教師執教《蝸牛的獎杯》一課時,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遙遙領先”的。
師:你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遙遙領先”的意思嗎?
生1:就是蝸牛跑在前面。
生2:就是蝸牛跑了第一。
生3:就是遙遙相對的意思。
……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見長,“遙遙領先”這個詞是很抽象的,有些學生聽后一頭霧水。很明顯,這些理解仍是抽象的,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詞語。
而我在教學這一課時,把理解“遙遙領先”的課堂讓給了學生。
師:什么才是“遙遙領先”呢?看誰的方法能讓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理解,下面的課堂就是你們的了。
(不一會兒,同學們躍躍欲試,一雙雙小手便舉了起來。)
生1:(出示自己畫的草圖)蜜蜂、蝴蝶在這里(貼在黑板左側),蝸牛該在這里(貼在黑板右側),蝸牛把第二名甩下很遠,這就是“遙遙領先”。
生2:“遙”就是“遠”的意思。一次考試,李××考了一百分,而我才考了七十分,李××在成績上就是“遙遙領先”。
生3、4、5:(三位同學在教室里走路演示)生3走到教室后面,生4、5還在講臺旁。
……
師:你能用“遙遙領先”說句話嗎?
……
學生通過貼畫、舉例、示范等方式從直觀上準確地理解了詞義。學生并沒有在教師的指揮棒下轉,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才真正體現了教師把課堂讓給學生,這又是學生改寫了我的課堂。
課堂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群體活動,并不是多運用“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你愛學哪段就學哪段”等就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它是一個師生、生生、文本之間思想碰撞的過程。思想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火花,有的是可以直接利用的生成資源,有的則需要教師智慧地引領。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要讓學生去做主,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向著高效化邁進。
(作者單位 江蘇省新沂市唐店小學)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