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石華 甄燕妮 王國啟
摘 要: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傳統的“全批全改”教師辛苦卻收效甚微,改革勢在必行,通過理論研究和問卷調查分析了解作業現狀,通過探究給出作業批改的新建議和方法。
關鍵詞:問卷調查;鼓勵性評語;作業模式
一、作業重要性及現狀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作業批改是實現有效反饋的重要環節,既調節學生學習行為,也可調節教師施教行為。教師通過作業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消化、整理、挖掘、提煉,據此調整后續的課堂教學計劃或進行查漏補缺的教學措施;學生通過作業的批改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并領會教師對自己的期望與評價。
二、作業調查研究方式
理論結合實際,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圖書等提供的已有信息。二是選擇中學學生開展作業問卷調查、教師間訪談,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研究。
1.國內研究
(1)熊川武教授將教師批改過的學生做錯的題目在一周以后再讓學生重做,統計結果為,深圳南山外語學校的糾錯率為27.7%,深圳桃園中學的糾錯率為45.5%。可見,教師“全批全改”花費精力不少,但學生對錯誤的認識并不深。因此提出了“零作業”批改的研究。
(2)唐紹友老師在《從一次調查看讓學生批改作業》中談到了讓學生批改作業是可行的,有利于作業交流、相互學習,讓學生批改作業有利于培養自我評價能力和自學能力。
2.國際研究
(1)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編訂的教育指導手冊《良好的精神健康基石》,列出的條例有“不用紅筆,用其他顏色的筆批改作業。”因紅色筆批改的作業,會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弱
點和錯誤上,同時紅色有很強的攻擊性,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心理
成長。
(2)奧斯丁做了這樣的實驗:把學生隨機分成兩組,一組作業全部予以評分,另一組作業只隨機地抽取一半給予評分。七周后他發現兩組學生的成績并沒有什么差別。后來,他又對其中一組學生的作業不加說明地判出分數,而對另一組學生的作業不僅給出分數,還添寫了贊揚和鼓勵性評語。實驗結果加寫評語的學生平均成績比另外一組高,實驗體現了作業評語的重要性。
3.師生的行動調查
(1)調查對象:中學學生。
(2)調查方式:問卷調查,發出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為100%。通過普查統計,調查結果有效真實。
三、作業問卷調查結果
1.完成一天的作業,你大概需要花多少時間?( )
A.2小時以內88% B.2~3小時12% C.3~4小時
2.你喜歡目前老師布置的作業嗎?( )
A.喜歡的有35%
B.不喜歡的有28%
C.無所謂的有17%
3.課后做作業前是否有復習課堂教學內容?( )
A.有7% B.有時有38%
C.很少有38% D.沒有17%
4.你平時有抄作業嗎?( )
A.有30% B.有時有46%
C.很少有6% D.沒有26%
四、作業問卷調查分析
1.學生方面
調查反映出學生都知道作業的重要性,也想認真獨立完成,可為何學生對待教師批改過的作業持一般態度。通過調研分析原因如下:
(1)學生注重作業批改的實效性
調查中,一多半的學生認為“作業是否批改無關緊要,但作業中存在的問題一定要實效講評”,兩成多的學生認為“可以批改部分作業,只要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即可”,即近八成的學生認為教師反饋作業的方式應以“讓學生清楚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為主”。
(2)校正措施不力
因老師批改作業量大,反饋時間過長,作業返回學生手中時,知識已學過幾天,加上課業負擔較重,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回頭復習舊課以及校正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就開始做新作業,形成了問題遺留,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2.教師方面
(1)傳統的作業布置采用“全批全改、精批細改”方式
(2)傳統批改作業耗時多
新課改要求教師的主要精力應當放在精心組織教學材料、設計課堂教學上,但多數教師還沿襲傳統方式,批改作業就會花去太多時間,從而在作業批改與教學之間出現惡性循環。
五、作業模式探討
“全批全改、精批細致”的傳統作業批改方式需要改進,“面批面改、生生互改、當面批改作業”等等對轉化提高學生是一劑良藥,同時可采用“小組分級批改講解、生生互改”等新方式,還有把作業批閱權歸還給學生在培訓后開展的“零作業批改”,把老師用于批閱作業的時間轉移到研究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并加強個別指導上。
批改作業中用橙色或者鮮艷的綠色筆代替傳統的紅色筆批改,用“﹋”“○”“?”和賦有鼓勵認可贊賞的評語等來代替“╳”“?”,加重作業批改中的情感交流。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吳也顯.教學論新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05.
(作者單位 昆明民族干部學院)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