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云

今天,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生已成為教與學的主角,課堂上出現了很多的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局面,教學組織形式異彩分呈,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其中一個亮點。在這節公開課的設計中,我嘗試著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本節課主要的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
2.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知道凸透鏡能成放大的虛像,也能成縮小的實像。
能力目標:
1.經歷用多種方法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
2.嘗試對各種方法的優劣作出初步評估,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
小組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課堂的效率,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絕不留給同伴,能夠在小組解決的問題絕不交給老師。因此,很多基礎的知識點都可以放手教給學生,通過自己和小組的力量去理解和掌握。這項任務必須是在課前完成,這就要求學生課前要進行預習。
一、充分預習,提升課堂
豐富多彩的課堂展示是建立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的,要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有意義,一定要加強預習,因此預習問題的設置顯得十分重要!不能將簡單的概念羅列作為預習問題,這樣只會使學生養成文理不分,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因此問題的設置應該層層遞進:知道名詞—了解含義—揭示現象—學會應用。也許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最高的層次,但是每個學生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學習目的和需要達到的目標。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設置了預習問題:
1.什么是透鏡?它與面鏡的區別是什么?
2.辨別下列六種不同的透鏡的種類。(給出六種不同的透鏡
圖像)
3.辨別一下你的眼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4.在圖中標出主光軸、焦點、光心、焦距。
請學生帶著預習問題去看書。同時將感到疑惑的問題記錄到小白板上。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會全力以赴地去解決它。
預習的過程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講究合作并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學生的獨立思考,相反,合作是必須建立在個人充分思考的基礎上的,如果自己對內容都不熟悉,怎樣進行合作討論呢?所以要給學生充分的個人預習時間,這是充分合作的基礎。
二、創設情境,激發課堂
一上課,我就拿出一個放大鏡和一根火柴,問:“同學們,你們能不能利用放大鏡點燃火柴?”學生立刻來了精神,個個躍躍欲試。學生實驗成功后,我提出:“對于這個實驗,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經過小組討論后,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什么火柴會被點燃?”“放大鏡為什么會把光線聚集起來?”“放大鏡是凸透鏡嗎?”,等等。合理創設物理情境,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并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提高教學效果。
這時我并沒有急于回答問題,而是引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如果要想回答你們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從透鏡開始研究?!?/p>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經過小組的交流,學生對1、2、題已經了然于胸,基礎知識在小組中已經得到消化!重點和難點是第3題。很多學生都只會用“摸”厚薄一種方法辨別,不少學生都想知道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法。利用學生此時濃厚的求知欲,教師給每個小組四個透鏡,有凸有凹,布置任務:“拿著你們手中的透鏡去觀察周圍的物體,找出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看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多!”學生一下子就活躍起來,拿著透鏡東瞧瞧西看看,很快就有三四種不同的方法出來了。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時注意表述的嚴謹。然后小組匯總,以組為單位匯報
方法。
匯報的小組分工明確,依次上臺,或者用語言表述,或者用實驗展示,學生的觀察很仔細,總結得也很精彩!特別是有的小組通過自帶小電筒,觀察到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唯一的缺憾就是效果不太明顯。此時教師可以利用激光演示儀投射出三束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鏡上,在另一側明顯看到光會聚到一點上。教師讓學生畫出觀察到的光傳播的路徑,通過對學生所畫的光路圖的評析,解決預習問題4,這樣會水到渠成。并以此類推,觀察凹透鏡對光線的發散作用,畫出光路圖。這樣一來,本節課的難點就在小組的討論、交流中得到了化解!此時再回過頭讓學生討論如何辨別近視眼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同時還要帶上附加問題:“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合理,為什么?”此時學生就不會將思考目標定位到方法的多少,而更多的是比較方法的優劣,這樣就將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四、交流合作、小結反饋
本環節是對學生本節課知識掌握的一個反饋。給學生2分鐘時間獨立思考,整理知識,總結疑問,然后小組交流答疑。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或者教師解決。這樣一來,學生的疑問當堂快速得以解決,防止了問題的累積帶來的負面作用。
學生迅速完成課堂練習,小組討論,匯報成果。
五、自主實驗、質疑拓展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方法:用小鐵絲繞成一個內徑為3毫米的圓環,將圓環在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滿圓環的水膜猶如一個透鏡。
問題:1.它是什么類型的透鏡?你是怎樣辨別的?
2.若輕輕搖動布滿水膜的圓環,甩去少量的水,結果又怎樣?
這個實驗的結果不是唯一的,在小組匯報交流中有的小組發現一開始水膜是凸透鏡,甩過以后變成凹透鏡,而有的小組發現水膜始終是凹透鏡,還有的小組發現從水膜中間看是凸透鏡,從邊緣看是凹透鏡。為什么相同的實驗器材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認知的沖突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作出種種猜想。在學生意猶未盡時,下課鈴聲響了,問題留到課后讓學生自行研究,從而將課堂延伸到課外。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外國語學校)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