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斌
摘 要:在中學所有學科的教學中,語文一直備受指責和抨擊。很多教育學專家對此表示擔心,他們對傳統語文教學方式表示懷疑的同時,卻又很難發現一條既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符合學生心理成長,又適合當代教育模式的方式。不僅教育界人士,家長、學者們也對傳統語文教學貶多褒少,認為傳統的語文教學禁錮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傳統的語文教育只會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書呆子。
關鍵詞:遠離套式;重視閱讀;人文教育
其實,造成語文教學的現狀絕對不只是老師教法上的問題,實際上,語文教材和現實生活脫節,以及高考指揮棒的指向,怎么不會使教師無所適從呢?但是,身為一名老師,我們就要想辦法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走出一條順應潮流的教學新路。那么,在現在的教育模式下,我們應當如何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走出傳統教育的誤區呢?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慎用模式,遠離套式
似乎一提起語文,就會想起一個固定的模式,無異于就是沒完沒了的背,然后沒完沒了地寫,課堂上也無異于讀一段文章,然后簡要分析,久而久之,學生便對語文失去了興趣。然而,生搬硬套的課堂模式只會消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完全背離了教學規律。
比如,有位青年教師在聽過其他老師講授《我有一個夢想》時,被其聲情并茂的朗誦深深地打動。于是,在以后自己講授文章時,便很鐘情于朗誦,但朗誦并不是每一個老師的強項,反而使學生對這種教學方法產生了抵觸情緒。所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各有差異,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各有所長,每個老師都應當有自己的教學方法,所以,老師要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就必須不拘一格,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尤其是要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與文學知識,要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與眾不同。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老師的威信,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去崇拜老師,進而也會對語文的博大精深而癡迷,從而開始熱愛語文,愿意去探索語文的奧秘。
二、重視閱讀
在我國,傳統的學校教育叫做讀書,可見讀書在我國古代教育的重要性。蘇秦苦讀,“頭懸梁,錐刺骨”然后游說天下;杜甫勤讀,“讀書破萬卷”,然后才能“下筆如有神”。周恩來曾經將墨水當做了醬……可見,歷代的偉人大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自己“讀”出來的。然而,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學生學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很少有時間去真正的閱讀,即使是有,那也是很功利性的閱讀。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全方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呢?很多的老師,總覺得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能力不能立竿見影,不如讓學生去記幾個知識點,背一些考點,這樣學生高興,家長滿意。既省時又省力,然而,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卻只能是一個學習的機器。因此,我們要發展延伸閱讀,傳授讀書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喜愛上閱讀。總之,書是智慧,書是精神,書是力量。讀書,不僅是讀知識和經驗,更是讀一部人生,只有抓住了閱讀,學會了閱讀,才能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生命的活力。從此,讓語文學科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應試工具,而是貫穿我們生命成長的精神食糧。
三、回歸生活
語文是社會的語文。語文離不開社會,任何作品的問世,都來源于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觀察與體驗。語文學習只有延伸到社會中去,才能充分展現出它的博大與深邃,才會迸發出勃勃生機,才能茁壯成長。比如,《邊城》的問世,如果不是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土人情的了解,以及他對湘西土地的摯愛,怎么會有這部鄉土風情濃厚的作品,讓多少人為之愛不釋手,給多少人帶來了美得感受?作品如此,課堂學習更需要以社會為大背景,語文探究活動也需要在實踐中獲得啟示和靈感,深層次的思想內涵、思辨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對生活的深刻觀察與思考。語文學習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也不是缺乏底氣的口號,更不是知識點的背誦以及高分成績的取得,而是真真切切地對社會、對人、對自然的思考與感悟,是對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的情感的升華。
語文課堂猶如充滿張力、可以無限膨脹的宇宙,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知識,使他們得以與這個社會很好的溝通,更使他們獲得情感的提升以及精神的享受。而生活就是語文課堂膨脹的一部分。所以,課堂上我們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也要明確,語文課畢竟不是政治課也不是哲學課,語言文字的運用是人文教育的基礎,也是表達生活的利器,離開了語言文字,人文教育就陷入空洞的說教,同樣,忽視了人文精神,脫離了現實生活的語文教學,便成為沒有靈魂的文字游戲。我們要在一切語文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試著接近生活,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目的。
總之,我們要走出教育體制的誤區,更新教育觀念,求實務新,與現代教學技術接軌,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在未來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7.
(作者單位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萬載中學)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