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愛而美麗的東西。只是看一眼就讓人內心充滿了天真情感的東西,不可思議的東西。盡管隨處可見,卻隱藏著某種神秘感的東西。”
——【日】四方田犬彥《論可愛》
在遠離自然的城市環境和焦慮緊張的人際關系中,小動物們溫柔、乖巧的影像,成為很多“壓力山大”的都市人心靈上的一劑撫慰良藥。
2006年2月,日本巖手縣的一位農場主為愛貓“大白”開設博客“籃子”,發表了第一篇圖文日志《耶!》。從此,這只胖貓憑借著主人每天給它拍攝的憨態可掬的面容及頭頂萬物的特技紅遍網絡。由于它的表情太像一個與世無爭的大叔,而且又是已有八九歲高齡的老貓,所以被中國網民親昵地稱呼為“貓叔”。
6位數粉絲的明星貓
“貓叔”在網絡上的影響力不亞于諸多日本明星。它被網友們稱為“史上最銷魂眼神與最淡定表情擁有者”。“貓叔”不僅擁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在2010年,中國粉絲還為它開通新浪微博,每日翻譯轉載博客“籃子”的圖文。“貓叔”微博的關注者很快突破15萬,目前已超過29萬。
2011年,“貓叔”的三部寫真《你貓叔了沒?》先后引入國內。在粉絲們的心目中,“貓叔”的照片因為常與農場風物一起出現,而成為一種趣味“植物圖鑒”,同時也更透出一種閑散、平和、知足的人生哲學。
“難過的時候好像只要看看貓叔就什么煩惱都沒了”;“每天總有那么幾分鐘‘貓叔’能使我開心”;“它是我現在的精神寄托,開心果”……“貓叔”為什么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治愈系神獸”?答案或許在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的專著《論可愛》中可以找到:“人們以微縮物為契機,沉迷于幻想,想逃離這個世風日下、歷史與罪孽意識橫行的現實世界,逃往一個只由私密性支配的世界。……‘可愛’這個觀念的作用,就是回避危機,保持潔凈,充滿安定感,保障內部的神圣。”
在“貓叔”風潮的引領之下,旨在“治愈”的動物攝影依靠新媒介飛速播散,活躍在都市青年的電子產品界面和社交平臺相冊中。無憂無慮的大白和它五湖四海的“同道”們,被定格在無數洋溢著幸福感的畫面中。
萌寵影像為都市人減壓
動物在流行影像中的地位直線飆升,貓叔“大白”恐怕要算作一個里程碑。當它進入攝影開始成為主角之后,也難脫“自然”、“活潑”、“童趣”的窠臼。或許誰也沒有想到,一張碩大慵懶、表情少變的貓臉直接進駐畫面中心甚至占據全部,竟然會掀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與模仿熱潮。
和一般攝影凝固時空的理念不同,“籃子”博客的照片從不嘗試捕捉復雜的瞬間動態,也極少抓拍連續的、有故事性的情節。大白和它的伙伴都是體格已經定型的成年貓,除了主人戲謔地用當季的花草果蔬裝扮它,除了室外藍天草地與室內柔軟的榻榻米,照片幾乎不包含其他定位時空、暗示更替的元素,每一天、每一張都放之四海而皆可。貓咪幾年如一日永遠睡不醒的神態,流露出絕對的安全感和對人類世界的完全信任。照片的構圖和拍攝技巧極簡單,對貓乃至貓咪頭部的大特寫,用“千篇一律”形容也并不為過。而看點和“萌點”,正在于這種放大對細節的重新發現。照片之間的差異,來源于大白眼開眼閉、舌頭是否打卷、頭戴什么品種的花草、四肢如何伸展、哪位同伴作為配角出現……不斷在同一基調下,賦予觀者“找茬”式的驚喜與滿足。
在日本,飼主為愛寵開設博客的行為十分流行,但相較之下,多數以記錄寵物成長過程、抓拍趣味生活場景為主。像“籃子”這樣大巧若拙的每日“擺拍”,才能以超越時空的持續影響力一炮而紅。2010年,萌犬“俊介”的走紅顯然也符合這條規律。俊介的主人在Twitter上連續上傳它身著各種服裝、模擬不同職業造型的照片。大概與犬類的適應能力和易馴養有關,俊介很快趕超了大白:除了發行寫真,還登上了雜志封面和電視訪談節目。2011年,俊介經各大微博傳入中國后,迅速被譽為能與貓叔“PK”的“汪星人”。但較之大白的安詳懶散,俊介恐怕更接近于“萌”的原意:以高度醒目的可愛,讓人瞬間熱血沸騰。貓文化源自本能的“慢”與親近自然,仍然能超越眾多模仿者,在“治愈”都市緊張的意義上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
2012年,日本貓博客集錦《貓叔來了》被引進中國,收錄了日本寵物專題博客中最具人氣的十二只貓的寫真。其中專門插入了博客講座,討論了與貓相關的圖文制作技巧。其中即包括“記住!不要讓讀者看完后產生負面情緒”、“隨手拍從不同角度發現不同表情”、“以貓為主題時背景中應是純粹的圖案”、“讓貓習慣被拍”等多條“基本守則”。由此可見,在新媒介的再創造中,影像貓文化已經和“治愈”、“細節”、“日常”等理念水乳交融了。
不只是慰藉眾生
在“3.11”日本大地震之后,面對人群中出現心理危機及末日情緒,很多活躍在網絡上的知名博客都用自己的方式,快速地發出了“精神應援”。其中,一些知名寵物博客成為了這只隊伍中的主力軍,很多可愛的小貓小狗的照片被發布在網絡上,配上溫馨、鼓舞的文字,來給剛剛經歷過災難的人們打氣。“貓叔”的博客上也發布了告知大家“貓叔”安全的消息,并附上了安慰的語句和“貓叔”一如既往的淡定表情。不到9小時,這個消息就在互聯網上被轉載近萬次。
貓叔和它的伙伴們所代表的田園背景與理想生活,并非憑空出世。日本攝影師伊原美代子持續記錄了近十年的“祖母與貓”系列,就反映了農家老祖母與聽力有缺陷的白貓相依為命的樸素生活,致力表現溫暖的生活場景,帶有傳統的寫實性“治愈”意味。作品一度被各大網站和攝影論壇轉載報道,廣受好評。而與之相比,貓叔的流行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放大“卡通化”的簡單構圖,二是將人貓的互動深深地隱藏起來。大白的目光總是向著自己的前方,極少與鏡頭交流,主人連一根手指也不曾進入畫面。在“籃子”里,貓的生活自得其樂,看不到人的介入與干涉。“祖母與貓”系列照片更多的是一次童年親情記憶懷舊式的投射,而在大白和它的伙伴那里,田園似乎只是襯托“貓生”的底色,它們在純“貓”的烏托邦中,自由自足地陪伴著彼此——至少,鏡頭想要呈現的是這樣。
與此同時,充滿治愈感的寵物攝影也逐漸成為經濟鏈條上的一環。比較典型的,或許也是由此應運而生的,是貓咖啡店、貓酒館、貓旅社、貓書吧等以貓文化為主題的活動場所。這些店家從世紀初在日本興起,至今已遍布世界各地。客人無論結伴還是獨坐,都樂于和店中飼養的鎮店貓咪“溝通”減壓。店內風格雖然各異,但都基本遵循“治愈”路線:舒適的座椅,柔和的光線,精致的寵物家居用品,創意主題的各種細節呈現。來店的年輕客人無不懷揣手機、相機,在各個角落搜尋驚喜,記錄甚至上網直播抓拍到的“萌”鏡頭,以及與貓咪的合影。
這樣的空間創造了消費者投身影像拍攝與傳播的機會,“治愈系”由一種純粹的“調調”,落實成為有一定創造性的行為方式。雖然很可能只是對網絡圖片和流行文藝腔的跟風模仿,但貓吧攝影還是提供了一種健康有益的公共活動模式。引用新浪微博網友的評論,就是:“謝天謝地,我們這里還有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