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同樣,學生的學習也是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身的對話,從而形成“認識性實踐、社會性實踐、理論性實踐”三位一體的過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溝通”“合作”的過程,形成“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師角色;數學教學;合作探究
伴隨著教育的發展,學生和教師的地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老夫子”的角色定位早已不復存在,教師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獨裁者”。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已經變得多樣,學生也不必不如師,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挑戰。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揚民主,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數學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學,互教、互學,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同樣學生的學習也是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身的對話,從而形成“認識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倫理性實踐”三位一體的過程。在這樣的情形下,教師不得不審視自身的地位,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數學教師如何在教學中認識自己的地位,是我們不得不探索的問題。
一、教師應樹立新的角色理念
從心理學分析,角色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新時期教育的發展,教師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賦予了教師新的職能和理念,這就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的發展,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理念。
1.教師應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美國數學教育家波利亞關于學習的3個原則值得我們借鑒:(1)作為教師要“放飛學生,放飛學生的思想”;(2)學習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親自去發現它,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是自己去探索、去“發現”;(3)學習動機形成有各種各樣原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中尋求歡樂,關注學生成功,體驗數學知識內在興趣。
如,我們在學習北師大八年級下冊“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條件”時,教師引導:昨天我們學習了相似三角形,今天我們來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一)。(教師在黑板上畫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兩個三角形△ABC與△A′B′C′)
學生自由討論哪幾種情況下能判定兩個三角形相似:
生1:根據定義我覺得,兩角相等,兩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生2:三角!三邊!三個角對應相等,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師:他剛才說對了,三角對應相等,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那么我還要問一個問題,我在黑板上畫了兩個三角形,你們認為它們是……
生:(眾)相似的。
師:好眼力!我們還可通過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
生:分組討論后得出,邊角邊(SAS)、角邊角(ASA)、邊邊邊(SSS)、角角邊(AAS),還有斜邊與直角邊(HL)。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主要是讓學生自我探索,教師組織學生生動地、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該更多的提倡學生去交流討論,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一個獎評者。
2.教師應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也應提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合作者”。因此,教師在處理問題時,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共同去探討數學知識,及相關原理。
在分析例題,已知:在△ABC中,∠A,∠B,∠C是△ABC的三個內角。求證:∠A+∠B+∠C=180°。
生1:證明:延長BC至D,過點C作CE∥AB,所以∠ACE=∠A,∠ECD=∠B,又因為∠ACB+∠ACE+∠ECD=180°,所以∠A+∠B+∠C=180°
師:看來這位同學的證明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不過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誰發現了?
生2:∠C應該寫為∠ACB。
生3:最后還應該寫上結論,所以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和為180°。
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激勵者、引導者、欣賞者,而不是標準答案的公布者,教師的作用在于鼓勵、激發學生無限的潛能。
3.教師應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數學教師的教學應該是不斷地呈現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數學習題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不是數學活動結果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溝通”“合作”的過程,是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樣“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生養成探究習慣,形成創新的能力。
二、提升自我,發展自我,塑造自我
教師角色的變化要求我們的知識系統,知識結構變得更加綜合。教學內容也不僅僅是單一的數學學科,可能還要涉及心理學、教育學、社會科學等。這樣我們教師就不得不開展教學研究,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水平。
1.參與導學設計,學會反思教學
角色的轉變帶來的是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教學預設被廣泛的運用。如,學案、導學案等的使用,使教師的教學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每位教師充分利用“導學案”的特點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探究。這樣我們就面對如何調控課堂氣氛,如何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如何設計導學案,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等一系列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在設計上,預設前,課后經常性地進行總結和反思。把教學中優缺點提出來,再把經驗、教訓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加強學習,提高科研水平
雖然一線教師是以教學為主,但在信息海量、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就需要不斷給自己“充電”,適當地參與教研活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教學中的問題只有我們自己在實踐中最清楚,我們不僅是教者,還是研究者。通過參與科研活動,提高對教育教學水平的認識,了解教育發展改革的動態。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溝通”“合作”的過程,形成“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教師同時也需要不斷學習,強化教學、教育科研能力,為成為新時代的合格教師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周艷.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16).
[2]張守成.數學教學怎樣培養能力[J].安徽教育,1981(09).
[3]蘇娜娜.初談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J].東西南北,2011(01).
[4]崔輝.教師在新課程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8).
[5]張國新.談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刁坊中學)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