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了,我走進教室,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們上新課——《老王》。”五六個學生一起對我說:“老師,這篇文章初中就學過了。”這是我工作的第一年,也是第一次上《老王》這篇課文。之前對于初中的教材了解得很少,根本不知道在座的學生都已經學過了這篇文章。為了確認這個事實,我對著全班學生問:“每個人都學過了嗎?”這一問,引出了部隊士兵喊口號般的回答——“學過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有一點慌張。接著上下一篇課文《離騷》的話,自己準備得又不是太充分。靈機一動,既然學生學過了,那么不妨先復習一下。于是,選了幾個學生代表(每個學生代表都來自不同的初中)到講臺上來給大家講講《老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喬同學是我們班的體育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主動發言:“這篇文章里面寫了一個蹬三輪車的老王,寫出了老王的不幸,表達了老王的善良、忠厚、老實。”
黃同學說:“文章描寫了一個善良的老王的形象,他沒什么親人,把‘我’當親人,不要‘我’給的拉車錢,還送‘我’香油、雞蛋。”
葉同學說:“文章寫了一位社會底層勞動者老王的故事,他雖然貧窮,但是有一顆善良的心,作者想通過老王來贊美底層勞動者。”
我一共提問了五六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和上面幾位同學說得差不多,而且表達得非常好。但他們的答案都太淺顯,都不到位。我決定,“將《老王》進行到底”。我表揚發言的學生說:“你們說得很好,初中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但今天我們還是要將《老王》進行到底。”
我問學生,《老王》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有學生脫口而出:“是小說!”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大部分學生口里都在嘟囔“散文”。一位學生勇敢地站起來說:“是散文。因為注釋上說,這篇文章選自《楊絳散文選》。”另一位學生說:“從文章里也可以發現是散文,因為文章里的‘我’不是別人,就是楊絳本人,可以從‘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這句話看出來。如果是小說的話,里面的‘我’應該是虛構的。”到這里,所有的學生都確定《老王》這篇文章的文體是散文,而不是小說。
學生清楚了《老王》的文體,這節課的第一道門便打開了。接下來,我圍繞著“散文”來向學生發問:
1.你認為散文是一種怎樣的文學體裁?
學生答:散文是一種“自我文學”,是作者情感的壓縮包,流露著作者特有的情感體驗。作者寫散文的主要目的是抒發自己的情感。
2.《老王》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答:愧怍。
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很快便從文章的結尾找到了答案。學生知道了文章所表達的情感,這節課的第二道門也打開了。
3.作者為何感到愧怍?
這個問題是這節課的第三道門,也是這節課要打開的最主要的一道門。
有學生回答:“因為老王臨死前送‘我’香油、雞蛋。”有學生答:“因為‘我’給老王錢。”學生的回答將重點各自放在老王和作者的一邊,并沒有將二者聯系起來看,沒有將老王的“給”和作者的“給”對立起來。在這點上,學生沒有深入思考。在學生原有的思考上,我進一步引導,讓學生深入分析老王的“給”和作者的“給”。學生發現,這兩個“給”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并不是作者給的錢少,抵不過老王送的東西的價值而愧怍,反而是因為作者的“給”太多甚至多余而讓情感的天平失衡。從文章的細節處我們可以看到,老王沒什么親人,他將作者夫婦當成親近的朋友,就如同親人一樣。如:老王拉車時和作者一路說著閑話;作者付老王拉車錢的時候,老王悄悄地問:“你還有錢嗎?”當老王臨死的時候,送給作者香油和雞蛋。這是老王對作者的態度,而讓作者愧疚的是,她并沒有用相同的態度來對待老王。在作者的眼里,作者是坐車的,老王是拉車的;作者是知識分子,老王是底層的勞動者。作者并沒有將老王當做朋友或親人,而用“階級”將兩個人隔離到不同的世界,并用最世俗化的錢刺痛了老王的心。而當作者得知老王“早埋了”才追憶起老王和自己的對話,才知道老王的一番心意。作者可以彌補,只是老王已經不在了。作者認識到自己用錢侮辱了老王,讓老王帶著痛苦離去,因此而愧怍。
分析到這里,我在幻燈片上打出這樣的一句話:要及時理解別人的心,并給予應有的回應。學生們一下子沉默了。
我又讓學生回憶一下剛開始上課時幾個同學對文章的概括,讓他們談談現在的感受。學生們一致覺得,以前對文章的理解很淺顯,甚至存在偏頗。
學生之所以會有之前那樣的概括,一是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缺乏文體意識,二是因為缺少深入閱讀文本的習慣。當學生對課文不分文體、眉毛胡子一把抓地進行閱讀理解時,分析便只會停留在表面上,抓不到分析的重點。先前有學生重點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忽視了楊絳的個人情感,這就是因為缺乏文體意識帶來的后果。學生若能認識到《老王》是一篇散文,應該將作者的情感作為主要分析對象,那么就不會將文章的重點放在老王的人物形象分析上。文體意識也決定著學生能否對文本進行深入閱讀,因為,深入閱讀的一個基本要求便是文體分明。學生平時沒能養成深入閱讀的習慣,拿到文章只是讀,卻沒有耐心嚼出精華。本課教學讓我認識到文體意識和深入閱讀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 江蘇南京第五高級中學)
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