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通過趣味的美術活動,發展學生的想象與創造能力是國家美術課程標準所倡導并以之為目標的。本課是一節平面造型課,教材安排了《拼拼貼貼》《拼拼搭搭》《秋天來了》《站起來 站起來》這幾節以紙來表現的造型課。《拼拼貼貼》《秋天來了》兩課是平面造型表現的課,其余兩課是立體造型的課。本節選取“紙塊的聯想”為教與學的內容,來訓練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增進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學生運用紙張,在撕一撕、貼一貼、畫一畫的平面或半立體的造型活動中,以偶然得到的紙塊形狀進行聯想:一可將紙隨意撕開,選擇其中的一塊進行想象,“像什么呢?”其中的妙處還在于這些紙塊可以根據第一塊紙片組合成一幅主題畫。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從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造能力。
【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對撕撕、貼貼、畫畫往往很有興趣,這是因為在制作過程中他們能找到樂趣,獲得成就感。撕紙對于學生來說,在前面《秋天來了》一課有了初步的接觸。用撕出的大大小小的紙片表現心目中的秋天,這節課是引導學生先想后撕。而本課的主要目標恰恰相反,主要引導學生先撕后想。撕紙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學重難點的考慮,本課要引導學生撕出大塊的紙片進行巧妙的添畫,于是,設計了一個撕紙游戲的環節。然后根據撕出的紙片進行想象、添畫。最后通過欣賞同齡人的作品引導學生用多片紙片表現主題畫,對本課也有了一個高度的提升。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撕紙的方法。
2.操作目標:能用撕出的紙塊進行想象并添畫成一幅完整的畫。
3.情感目標:體驗撕紙所帶來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先撕紙,后想象,再添畫。
教學難點:根據撕出紙塊的形狀特點進行巧妙的想象、添畫。
【教學過程】
一、撕一撕,了解撕紙(3分鐘)
1.第一次撕紙
師:(出示一張紙)小朋友,你們會撕紙嗎?
生:1~2位上臺撕紙預設:快速撕、慢撕。
2.第二次撕紙
師:下面我們依然來撕紙,但這次是有游戲規則的。游戲的規則是:(1)把紙撕三到四次;(2)轉動方向地撕。
【教學意圖】在撕紙中導入本課,學生在輕松的游戲中,體驗了兩次撕紙,尤其是第二次有要求的撕紙,為下面新授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擺一擺,撕紙聯想(10~13分鐘)
師:下面請小朋友,在撕出的紙片中,選擇其中的一片,在桌上擺一擺,和同桌說一說,看看像什么呢?
生:我覺得像棵樹,我覺得像……
師:有沒有誰的小紙片有困難,要大家一起幫忙的?
生:有困難的學生拿出紙片。
師:老師這樣放,看看它像什么呢?(可根據小紙片的主要特征進行想象)
生:像……
師:我來轉轉方向,又像什么呢?真難不倒你們,再來轉一轉。
生:像……
師:誰來添添看,老師在添畫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小秘密,這位小朋友都是在紙片的內部添畫的,你能不能在紙片的外面添加呢?
生:一生添畫。(黑色的紙上,這位同學拿出黑色添畫發現不可以)
師:誰有好主意?(換顏色)
小結:在添畫作品時,我們發現可以在紙片內部添畫也可以在紙片的外部添加。同時,要注意添畫時,所畫顏色和背景色要對比開來。
師:不錯,這樣一添畫,畫面完整多了。
【教學意圖】讓學生通過擺一擺、想一想、添一添的環節,初步感受同一張小紙片,由于方向的不同,能聯想不同的物體。
三、比一比,欣賞作品(2分鐘)
剛才我們用了一塊紙片來表現的,看看他們的作品與我們的有什么不同?
——其他的小朋友用了3塊紙片。
師:他表現的是什么啊?
——有趣的小貓……
師:是啊,這位小朋友用了2塊紙片表現了一幅以動物為主的主題畫。
小結:小朋友在表現時,可以用一塊紙片表現一幅完整的畫,也可以用幾塊紙片改變一下讓它適合第一塊紙片的主題。
【教學意圖】在上一環節有了鋪墊的基礎上,再來欣賞有組合畫面的作品,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有了一個高度的提升。
四、作業要求(20分鐘)
1.在表現之前,先來看看作業要求
(1)選擇一片或幾片紙塊進行想象;
(2)用繪畫工具進行巧妙的添畫創作。
請小朋友趕快把你的小紙片貼一貼、添一添吧。
2.教師巡回指導
五、評一評,總結提煉(3分鐘)
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
評一評誰的作品最有趣,小紙片添畫的最巧妙。
學生自評:我對自己的作品最滿意的地方是……
學生互評:我比較欣賞……
教師點評:(1)主要針對撕紙與背景的處理;(2)添畫的巧妙處。
【教學意圖】教學中抓住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采用自評、他評的方式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自尊心。
六、延伸拓展(1分鐘)
我們的小紙片真能干,有的變成了人物,有的變成了交通工具。老師今天帶來的小紙片更能干,你瞧!它們都站起來了。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發現,小小的紙片作用可真大啊!希望在我們的校園里乃至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一些廢舊的紙片靈動起來,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作業設計】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讓小紙片站起來。
【課后反思】
1.充分挖掘教材是課堂成功的前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是課程改革的靈魂
本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堂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樂于參與。課始首先讓學生大膽撕紙,然后再有要求地撕。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很快就融入了課堂。再次通過擺一擺,嘗試不同的想象。低年級,就一張紙片的同一方向,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了探索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2.給學生一次思想碰撞的機會,他們就能閃出智慧的火花
孩子們并不缺乏創造力,缺的只是展示創造力的機會。新課程倡導教師應是學生的引導者,多給學生探索、想象、創作的機會。本課的難點是根據紙片的形狀進行多維度的想象添畫,低年級孩子的思維比較活躍,一張隨意撕成的紙片轉動方向地讓他們說出“像什么、像什么,還像什么?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想象,這樣的引導促使孩子的作業呈現了多元的作品。
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勇于思考,呈現了多元的作品。但也有極少數學生受上節課《拼拼貼貼》《秋天來了》等課的影響,有先想后撕的影子在里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在課后要多加強調,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