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中學生日益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消費群體,在我們教育過程中,常常感到現在的農村中學生消費觀念嚴重錯位,那么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引導他們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農村中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分析
1.攀比心理
有些農村學生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外出打工掙錢,看到別人有手機,自己趕緊買一個。農村中學生本是純消費者,但很多學生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和能力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而是盲目地講攀比,在消費上就是追風趕潮,用名牌;別的同學互贈禮品,自己當然不甘落后,迎頭趕上。
2.從眾心理
多數農村中學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融入集體當中,其消費心理受到消費群體的影響,并與群體的消費習慣一致。如,男生為裝出男子氣質,隨波逐流抽煙喝酒,發型留“雞冠”頭;女生則表現為對奇裝異服、化妝品的消費,過分重視名牌效應而忘卻了自己的身份。
3.享樂心理
農村中學生因為父母經常外出打工,沒有空閑時間照管他們,因此吃喝玩樂,電子游戲廳“瀟灑走一回”,旅游景點“浪漫溫馨又一回”,網吧“通宵達旦,夜不歸宿”,白天上課“夢游周公”者屢見不鮮。因貪圖享樂而精神頹廢。
二、農村中學生消費心理誤區形成的原因
1.家長對子女的嬌生慣養
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農村學生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這種生活環境的改善和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導致家長普遍有這樣一種想法:“要讓孩子吃的營養,穿的漂亮,玩的高檔,用的排場。這種消費的生活方式誤導了學生的消費心理,助長了學生不良的消費行為。
2.學生自身消費觀念的錯位
隨著農村家庭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農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條件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農村中學生對城市各種新鮮事物,對時尚和新事物的流行有著獨特的“天賦”,這種心理驅使他們竭力以自己的言行舉止、打扮裝束和獨特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注意,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三、農村中學生消費心理誤區的解決方案
1.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中學生應該辨清金錢對人的雙重作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同時,中學生應該廣泛參加社會實踐,這樣就會認識到金錢的來之不易,進而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成為理性的消費者。
2.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適度消費,也稱合理消費,是消費主體的經濟力量與消費支出的對比關系,通俗地說就叫“量力而行”。農村中學生是純消費者,他們家庭的主要收入是靠父母打工,更應懂得“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防止入不敷出,不能盲目攀比和追求高消費。
3.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農村中學生要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對自身、家庭都有重要的作用。農村中學生需要加強自身的消費教育,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合理地、有計劃地進行消費,做一個合理的消費者。
4.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是從滿足生態需要出發,以有益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基本內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的統稱。農村中學生一定要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消費。
今天的中學校園已告別了昔日的寒窗時代,不惜花錢去追求潮流時尚已蔚然成風。鋪張浪費,盲目攀比!可又有誰看得到家長背后的心痛。因此,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迫在眉睫。
(作者單位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第二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