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講學稿的出現,順應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它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自學能力為目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較多的獨立思考問題與自我發展的機會,促進了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探究。一年來,我通過自身的實踐,闡述使用講學稿的做法和體會。
一、收獲與啟發
1.先學后教,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講學稿的使用,培養了學生的自學習慣和學習能力,先學后教,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把握問題的設計層次
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態,把握好講學稿的問題設計,以體現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程度,真正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的效果。講學稿除了可平行呈現教材上的例題、習題外,還可嘗試把課本中問題的條件與結論逆變、變換已知條件、引申所求結論、變換幾何圖形等,編寫變式探究題;利用課本中的問題,采用條件發散、結論發散、解法發散、圖形發散、引申發散等,編寫發散探究題。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時,我設計了以下思考題:要建一個面積為150平方米的長方形養雞場,為了節約材料,雞場一邊靠著原有的一堵墻,墻長為a米,另三邊用籬笆圍成,如果籬笆長度為35米,且要求用完,(1)求雞場兩鄰邊的長各是多少米?(2)試通過討論說明題中墻的長度a米對題目的解起著怎樣的作用?(3)如果離墻9米開外準備修路,那么a的長度至少要有多少米?思考題中的三個小題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逐漸提高,通過引申教材問題,突出問題的變式與聯系,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滿懷激情地去“疑”、去“思”、去“學”。
3.引領學生的數學閱讀
在明確預習內容后,學生根據講學稿的安排和引導,主動去閱讀課本、查找資料。如,在學習“矩形、菱形的性質”這一內容時,可設計如下三個問題讓學生預習:(1)矩形、菱形是怎樣定義的?對比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有什么不同?(2)矩形、菱形的性質與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有什么異同點?(3)你能用幾種方法證明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學生通過閱讀與思考,不僅學會了定理,更重要的是學會了類比、轉化、歸納等多種數學思想方法。利用講學稿,教師力求引導學生逐漸將閱讀提升為研讀、探究,把原來由教師上課時純粹的傳授變為學生的主動獲取,使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得到加強。
4.提倡自主、合作學習
學生自學完成“講學稿”有關內容時,總有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營造開放的課堂學習氛圍,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間互相合作、共同討論,讓學生敢想、敢疑、敢問、敢討論,培養學生的獨特見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5.關注并面向全體學生
利用講學稿進行課堂教學,課上應避免總是讓“尖子生”板演、提問、討論,而忽略了學困生。教師要承認學生間認知差異的存在,要同時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讓講學稿真正成為全體學生個性自由張揚的平臺。
6.精講誘導,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講學稿以學生的“學”為教bcbfb064dab0d8e258a8b9b0e5d5712f學過程的核心和主軸,在學生自學完成講學稿有關內容后,他們在上課時,學習的目的性就更明確了,真正是帶著問題在聽課,因此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在使用講學稿之后的真實學習狀態,教師要講究“講”的策略。學生自學會了的,講對了的,教師做到不重講,應避免使學生的自學成為多余的陪襯。
7.突出“四講”原則
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畫龍點睛地講、啟發性地講、點撥性地講、歸納性地講,通過講“引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講“重點”——突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講“難點”——掃清學生的思維障礙;講“關鍵”——抓住解決問題的實質和要領,進行點撥指導。學生能看懂、學會的概念、定理、公式、解題規律,可以由學生來總結,這樣既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使他們有一種成就感,覺得是自己把知識學到手了,而不是像以往總是由老師硬塞的。
8.教學合一,發揮師生的交互作用
學生在講學稿引導下的學,是一種自我探究、自我發現的學。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分析研究→獲得結論的科學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遇到的問題都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己解決的,他們一次又一次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更多的學習任務。同時師生間對問題的探討過程始終洋溢著一種和諧的氣氛,師生間良好的情緒互相傳遞、互相感染、互相作用,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師積極構建健康的師生關系。
二、困惑與思考
講學稿的使用,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自我探究問題的意識得到了強化,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重視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但在使用講學稿的過程中,也引發了筆者的一些困惑與思考:
1.如何處理同備課組教師在使用講學稿過程中的差異?對于開發、編寫講學稿的老師來說,使用講學稿輔助教學自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對于個別“拿來主義”的教師而言,則可能有千害而無百利!因此如何加強關于講學稿的教研活動,需要引起新的關注。
2.使用講學稿如何使課堂更具活力?講學稿的使用使上課教師經常直奔主題,忽視了“引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環節,學生也往往只滿足于解決講學稿上的問題,如何激發興趣,使課堂更具活力,應引起老師的思考和足夠的重視。
總之,以講學稿為載體實施對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指導,教師應真正做到課上與課下相結合,學案與教案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誘導相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質的培養相結合。這樣才能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很好地體現講學稿的優勢,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作者單位 甘肅省鎮原縣平泉初中)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