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是閱讀和習作的前提,也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要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學生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質量。在教學中,可科學地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漢字的構字特點,采用象形理解識字、形聲構字識字、部首聯想識字、結構重組識字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提高學生的識字量,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漢字構字特點;識字教學
“人生識字聰明始”,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前提,也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習內容。”為此,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識字的學習目標及內容,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及語文素養,對語文教師來說,極其重要。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項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使學生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質量,增強他們自我識字的能力呢?現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漢字的構字特點,結合本人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融字音教學方法、字形教學方法、字義教學方法為一體,用認知心理學和閱讀心理學研究的共識成果來整合識字教學實踐經驗,談幾種識字教學方法。
一、借助圖畫,運用字理識字
首先從象形字入手。象形文字來自于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這一類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成,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實物圖片后再識記,輕而易舉。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利于學生識記。如,“山”“日”“月”“火”“水”“龜”等字的演變過程圖,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學生興趣盎然。如,教“火”時,教師可以通過下面程序來教學:先劃著一根火柴,讓學生看著小小的火苗閃動,拼讀“huǒ”的音節,然后啟發兒童注意“火”的字形:“現在我先來畫一團火(如圖)最早的‘火’字就這么寫的。”學生聽了,覺得新奇而有趣。接著又說:“后來覺得這字只像‘火”的形狀,而不像文字,慢慢地變,直到變成今天的‘火’。”在這些情境體驗中,學生對象形字的造字過程一目了然,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直觀印象,不僅把字形牢記于心,同時對漢字規律也有了初步的感悟,產生了一定的興趣,達到了既認形又明意的效果。
二、以部首類推,運用字理識記形聲字
形聲字是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表示事物的讀音。懂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這個形聲字的基本特點,可以幫助我們識記漢字。依據聲旁,可以類推漢字的讀音或者字形。如“青”是后鼻音,由此可以類推,由“青”字作聲旁的形聲字基本上也都是后鼻音。
現代漢字中所使用的形旁在200個以內,形旁具有“見山之旁知山,見水之旁知水”的表意作用。因此,可以利用其形旁的區別和聲旁的聯系來進行識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進行“換部首”識字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學習的小秘密——聲旁表音,形旁表義。只要聲不變,換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組成一組音、形相近的字。例如,以“青”為聲旁能組成“清、請、睛、情、倩、晴、蜻、精”等字,讓學生識記并認真辨析它們之間的區別后,教師可編成一個順口溜來幫忙學生識記:“有水方說清,有言去邀請;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濃;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如此口訣,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利用形旁和聲旁辨別一些形似字和同音字,避免寫成別字。比如,在教學“貨物”的“貨”和“貸款”的“貸”時,我們可以這么引導學生:“同學們,‘貨’和‘貸’它們都是上聲下形結構,形旁又都是‘貝’,為什么讀音會不同呢?”通過引導辨析,學生發現了二者的區別:聲旁不同。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聲旁不同,讀音也不一樣。這樣就可以利用聲旁把兩個字區別開來,而不至于把“貸款”寫成“貨款”,或把“貨物”寫成“貸物”了。又比如,“根”和“跟”是同音字,聲旁都是“良”。但“根”的形旁是“木”,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植物有關;“跟”的形旁是“足”,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腳或腳的動作有關。利用這兩個字的形旁可以區別它們的意義,而不至于把“根本”寫成“跟本”,或把“跟隨”寫成“根隨”。
通過辨析練習,使學生頭腦中建立“字音”與“字形”的聯系,逐步區分同音字、形近字,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積累一定量的書面語言,為日后的書面表達打好基礎。
三、引導發現構字規律,培養識字智慧
中國最古老的文明就是從漢字開始,從最簡單的圖形到今天明朗的線條,經歷了千年的演變,它的字體形象多變。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抓住漢字形象、直觀的特點來誘發學生想象漢字的形體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學習“毛筆”的“筆”、“書簽”的“簽”時,因為它們都是竹子頭,所以都與竹子有關。“提水”的“提”、“阻擋”的“擋”、“打架”的“打”都與手有關。同時,在漢字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以熟字帶生字。了解了部首的本源,就能輕松地區分形近部首,增強對帶有該部首的漢字的意義識記,減少錯別字。如,在“投、打、提、推”和“蹬、踢、跳、躍”兩組字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區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學生“提手旁”表示與手有關的意義,“足”字旁表示與“足”和“腳”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以后,就能很好地掌握帶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漢字了。又如,讓學生理解:“三點水”與水有關;“兩點水”與寒冷有關;“雙耳旁”與山有關;“日字旁”與時間有關;“月字旁”與肉有關;“王字旁”與玉有關;“隹”與鳥有關……這樣學生慢慢地就能根據字的形旁推測生字的字義,提高獨立識字、閱讀的能力。
四、結構重組識字法
漢字的結構重組規律,是指通過已掌握的字詞經驗結構的重新組合,在原有字詞經驗結構的基礎上內在地構建尚未學習過的字詞的新的心理結構,充分發揮已有字詞經驗結構的能動性和固著點的作用。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1.巧用“加減法”,讓學生利用熟字進行學習
(1)“加”法。在熟字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加”筆畫或偏旁成新字。如,我在教學“飽”字時,先在黑板上寫上已學過的“包”字,然后分別給“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組成新的字:“泡”“飽”“跑”“抱”“袍”“炮”等字,讓學生學習,并以順口溜:“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輔助記之,學生記得很牢,效果很好。
(2)“減”法。在熟字教學的基礎上通過“減”筆畫或偏旁成新字。如,“公”減一撇成為“么”,“何”減一偏旁成為“可”。
“加”法和“減”法都可以用中心開花的形式在課件或者黑板上展現出來,讓學生根據中心字進行“加”筆畫或偏旁成新字,或者“減”筆畫或偏旁成新字,引導學生識記。
2.善用“并疊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識字
(1)“并”法。將兩個或幾個熟悉的漢字相并列構成新字。如,“人”與“人”相并列成為“從”,“日”與“月”相并列成為“明”。
(2)“疊”法。將兩個或幾個熟悉的筆畫、部件或漢字相重疊成為新字。如“口”與“貝”相重疊成為“員”。
(3)“變”法。在熟字基礎上通過變化字形結構(主要改筆畫)成為新字。如“井”變成“開”。
結構重組的最大優點在于避免每一個字都從頭學起,克服了單純依靠反復感知加深記憶痕跡的做法。由于利用結構重組規律減少了要識記的新部件,甚至不需要識記新部件,簡化了記憶程序,縮小了記憶單位的數量,擴大了記憶組塊的容量,因此有利于提高識字效率。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只要科學地依據漢字的構字規律,把漢字教成“美麗的圖畫”“精彩的故事”“優美的詩歌”,就能讓學生從中享受識字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才智,了解漢字所描繪的豐富的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變枯燥為趣味,持之以恒。這樣,定能讓學生很好地掌握祖國的文字,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七都中心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