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練習是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的手段,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當前的數學練習課不應該變成純粹的習題課,而應該把練習課設計得有趣味性、實踐性和多樣性,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設計;趣味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練習課是主要課型之一,課時總量大約會占到教學總課時的二分之一。可見,練習課占了整個小學數學教學時間的很大比重,有人認為,在結束新內容的授課之后,教師不再占主導地位,所謂練習課,也就變成了習題課。教師在講臺上簡單發布幾條指令,告訴學生這節課需要完成哪些題目,接下來學生就在教師布置的茫茫作業當中開始奮戰,也許有些學生關心的只是在有限的時間里能不能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練習課失去興趣,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差的學生甚至會產生恐懼心理。那么,怎樣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有效性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點粗淺看法。
一、選擇典型性題目進行精解
(1)練習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那么選擇習題前一定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分析教學的重點、難點,做到有的放矢;(2)對于小學生來說,為了加深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教師會布置一些相同類型的題目讓學生進行重復性訓練,我們可以從這些題目當中選擇一些有典型性、代表性、針對性的題目對學生進行精解,通過題目講解,使學生對這一類型的題目有更加直觀明了的認識,在接下來的訓練當中就會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3)精解題目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班級里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好有差,題目難易程度的選擇也一定要兼顧到所有學生,考慮到學生的平均接受能力。
比如,有一組關于某個數字倍數的練習題:給出一組數字,請辨別一下這組數字是否是某個數字的倍數?這些數字有什么特征?針對這樣的題目,怎樣才算是選擇典型性的題目呢?我們不妨選擇2和5兩個數字的倍數做例子,因為我們都知道,2的倍數里個位數都是偶數,5的倍數里個位數不是0就是5,這樣的一種規律對學生來說無疑是有吸引力的,然后再讓他們練習一下,其他數字的倍數是否也有規律呢?他們就這個問題去練習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創設能吸引學生眼球的練習情景,把枯燥的數字趣味化、形象化
一直以來,練習課給人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教師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上練習課,提高練習效率,不僅僅需要題目的設計趣味化,更要用富有藝術性的語言把解題的思路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感覺到做題目原來也這么有趣。
1.站在心理學的角度
“在人的內心,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下相比成人而言有更強的代入感,他們很容易把自己當成某個特定情景下的主人公。比如,他們看武俠電視,就會把自己想象成電視里的俠客,會不由自主地模仿他們的說話,拿根木棍來行俠仗義。因此,在小學數學練習課上我們應該盡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合理的問題情景,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參與者,自己就是這個問題情景中的一個角色,在這個情景中每解決一個問題,他都會收獲一份快樂,獲得一份成功的體驗,由于這是他自己親身參與的情感體驗,所以他對這份體驗印象更深刻。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須植根于生活。”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數學題目是從現實生活抽象出來的,有時候我們不妨把它們再還原回現實生活中去。
比如,有這樣一個簡單的乘除法問題:2乘以4等于幾?2乘以5等于幾?2乘以某個數字的積是奇數呢還是偶數?是不是所有的偶數都是2的倍數呢?
可以設定這樣一個情景: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4個人同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請你幫他們擺一下筷子,擺好以后數一下,一共擺了多少只呢?是奇數呢還是偶數?如果再加上自己吃飯的筷子,又是多少只呢?是奇數呢還是偶數?然后再想想看,是不是無論桌子旁坐了幾個人,桌子上筷子的總數總是偶數呢?這是為什么呢?然后學生就會恍然大悟,我們每個人吃飯的時候筷子總是用兩只,那就相當于桌子上筷子的總數總是偶數,而且總是2的倍數,這樣一個問題情景可以引導學生用形象的思維來解決抽象的問題。
2.語言的藝術性
數學的特點是邏輯嚴密,結論精確,概念抽象,但這種抽象的數學語言與學生的生活語言有很大的差別,更何況在練習課上,學生本來就是要和一堆堆抽象的數字打交道,那怎樣才能不讓學生對數學練習有厭惡心理呢?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既要扮演“導演”的角色,又要扮演“演員”的角色,用自己的“講”去誘導學生的“想”,也許教師的一句幽默,就可以讓他很輕易地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里。我們曾經的小學數學教師在講什么是橢圓的時候,形象地比喻道:“橢圓是什么,就是圓被人踩了一腳。”雖然這個說法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不是很準確,但對當時的我們來說,這句話完全打開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他們在自己的腦海中自然會勾勒出橢圓的形象。總而言之,使用趣味性語言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主動去學抑或被強迫去學,學習效果會截然不同。
三、抓住學生的天性,鼓勵他們嘗試和實踐
小學生天性好動、好奇、活潑。《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生對什么事情都愿意去試一試,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在“試”字上做文章,為學生提供嘗試的實踐機會,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比如,在認識平行和相交的練習課上,我們可以讓學生親手去實踐一下:每4個學生一組,每組學生向教師領取兩根小木棒代替兩條直線,然后組內每個學生分別在桌子上擺出平行和相交的各種圖形,在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思考一下,假如兩條直線相交的話,最多有幾個交點?這時候學生會千方百計地從各種角度使兩條直線相交,結果發現無論怎么努力,交點始終都只有一個,他們無形之中已經把這條定理深深地刻在腦海中了。
再比如,用任何3條小木棒拼成一個三角形,然后比比看:三角形任何兩條邊的長度和是不是總比第三條邊長?我們可以用類似的實踐法來加深學生的認識。
四、習題的量要適度,切勿使學生對題海產生恐懼心理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練習,就要使練習課的容量適中。留給學生自由練習的時間不宜過多,多了學生就會為完成練習而去練習,會感到乏味;也不宜過少,少了則又達不到鞏固、檢驗、啟導的目的。一般來說,自由練習的時間應該不超過25分鐘為宜。
總之,數學練習課是數學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卻是被很多教師忽視的一環,練習課不是習題課,不是學生坐在座位上埋頭奮戰,教師坐在講臺上不聞不問,瀟灑地揮舞著手中的紅筆批改作業,打鉤或者打叉,最后寫上醒目的評語。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世茂實驗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