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指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以下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效益的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引導認識;激發動機;交流與溝通;體會喜悅;開展競賽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數學
一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通過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培養獨立分析、認識問題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要求人們善于學習,并且終身學習;三要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于思辨、習慣于歸納整理,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
二、運用恰當的課堂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從生活中來,引入新課
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應是復雜的、枯燥的數字游戲,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會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才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2.老師設置懸念,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出來
如,我會讓同學們在一節課結束后感覺到一節課的樂趣,在結尾的關鍵時刻戲劇性的戛然而止,同學們回味并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學習到新知識時,老師和學生要共同分析,在關鍵時刻突然止步,這種好奇心的倒入將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愿望強烈地帶動,進而將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
3.要適時激起學生對認知的沖突,讓學生對知識點引起注意
例如,“圓的定義”這節課講解時,在日常生活中圓形的實物很多,同學們接觸的也很多,從小學時,就學到過關于圓的知識,并對圓的知識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對于圓的認識也僅僅是表面,未能夠了解本質特征,在這個時候教師要問學生:“什么是圓呢?”學生首先會很難回答,并且會對“圓的定義”產生急切的好奇心,此時教師將知識進行講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增強感情上的交流,增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友誼,要力爭做到:關心、愛護他們,有耐心并熱情地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學習問題和困難。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會產生喜愛的興趣,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在和學生情感交流時,教師可以講一些與數學相關的數學故事或者是與數學相關的史學故事,通過故事來了解數學的發展史、演變史以及對生活的影響,了解數學家們對于如何發現數學原理以及數學的治學態度等。
四、適當地開展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通過適當的開展競賽,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以及戰勝力越發的強烈,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強,尤其在活動課上,學生會采用競賽的形式組織教學。例如:男同學、女同學搶答競賽、小組之間競賽答題,在競賽的過程中,學生踴躍的參與,學生的思維敏捷、反應快速,并且一次比一次表現好,這種模式的教學自身有著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循序漸進的積累中不斷進步。
五、及時反饋意見,積極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教師不僅要時刻注意將學生在課上的意見進行反饋,還要開展對作業、測試活動等情況給予的反饋,將學生的反饋信息與評價結合,教師從中進行指導,解決問題的同時還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不斷取得成功會帶來無比快樂和自豪,繼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形成穩定持續的動機。
教師一切都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引導,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嘉格倫.網絡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貴州省思南縣大壩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