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電學的知識比較獨立,串并聯電路特點對比性強,公式變化較多,這里總結出了一種學習路徑,相當于一條學習電學的主干道,是初中電學的思維建模。把初中電學學習的分為三步:認識電路、理解串并聯電路特點、靈活選用公式。這三步層層深入,互有關聯,理解并靈活運用這三步,可直接發現問題的實質,解決問題簡單、快捷。
關鍵詞:認識電路;電流節點法;思維建模
電學是初中科學的一塊重要知識,它具有獨立完整的知識體
系,應用性強,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許多學生初學時對電學比較感興趣,但是,學到后來學不通了,甚至矛盾重重,也就失去了興趣。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把學習初中電學總體分為三步:
一、認識電路
首先,分析認識電路時對一些“行規”要知道:忽略導線、電源的電阻;開關閉合相當于導線;導線不論長短,作用一樣;電流表相當于導線,電壓表相當于斷路,分析用電器關系時不予理會;當用電器關系分析清楚后,再來判斷電流表、電壓表分別在測量誰。
本專題的核心知識點是識別電路,下面我介紹幾個常用識別電路的方法:
1.定義法:根據電路元件的連接特點,各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是串聯電路,各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的是并聯電路。此法較適用于一些簡單的電路認識。
2.電流節點法:從電源正極開始,沿著電流方向往負極方向觀察,若電流流過時無分支,逐個流過每個用電器后回到電源負極,此電路是串聯電路。若電流遇到節點,有了分支,則應找到下一個節點,觀察此節點到下一個節點有幾條路徑,每條路徑分別經過什么元件,若都是用電器,則這幾個用電器是并聯關系。若其中一條是導線或電流表,則其他用電器被短路,電壓表相當于斷路,不予理會。找節點是關鍵,下一個節點一定是能讓電流盡快流向電源負極的節點。
例1.如右圖所示,當S閉合,甲、乙表為電壓表時,R1和R2是______聯,當S斷開,甲、乙表為電流表時,R1和R2是______聯。
分析:當甲、乙表為電壓表時,相當于斷路,不予理會,S閉合,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向負極只有一條路徑,逐個流過R1和R2,無分支,所以R1和R2是串聯關系。當甲、乙表為電流表時,相當于導線,S斷開,電流經過的第一個節點是a,下一個節點不能是c,因為S斷開,從c點不能回到電源負極,下一個節點應該是b,因為從b點可以回到電源負極。從節點a到節點b有兩條路徑,分別經過R1和R2,所以R1和R2是并聯關系。此法比較實用,是常用的方法。
3.斷路法:斷開某一用電器,若其他用電器不能工作,則此用電器與其他用電器是串聯關系,若其他用電器仍能工作,則此用電器與其他用電器是并聯關系。
4.等效法:識別某些不常規的電路時,同一導線的兩端點相當于同一點,找出共同的節點,把不常規的電路改為常見的形狀。
例2.如下圖甲所示,燈泡L1、L2和L3是______關系。
分析:點a和點c相當于同一點a,相當于從節點a發出三條路徑,分別流過L1、L2和L3。點b和點d相當于同一點d,相當于L1、L2和L3匯聚于同一節點d,等效電路圖如上圖乙,則L1、L2和L3是并聯關系。
二、串并聯電路特點的理解
我把電學定為四個基本量:電流、電壓、電阻和電功率,在串聯和并聯電路中,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且互有聯系,我把它們歸結為兩句話:
串聯分壓分功率,都與電阻成正比,可以用式子表達:P1∶P2=
U1∶U2=R1∶R2
并聯分流分功率,都與電阻成反比,可以用式子表達:P1:P2=
I1∶I2=R2∶R1
串聯分壓,即電源總電壓分給每個用電器,分壓就不分流,也就是電源流出的總電流等于各用電器中的電流;并聯分流,即電源流出的總電流分給每個用電器,分流就不分壓,也就是電源兩端總電壓等于每一個用電器兩端的電壓;串聯和并聯都分功率,即無論串聯還是并聯電路,電路消耗的總功率總等于每個用電器消耗的功率之和。
更重要的是:串聯分壓分功率、并聯分流分功率,它們是如何分配的呢?誰分得多,誰分得少呢?這一切取決于電阻的大小。兩個電阻相比,電阻大的,串聯分到的電壓就多,分到的功率就大,且與電阻成正比。并聯分到的電流就少,分到的功率就小,且與電阻成反比。
容易搞混的是:這個規律是相對兩個用電器而言的,且為純電阻電路。對于同一用電器,其阻值改變,自身功率變化情況就不能按此比例來分析了。例如,在串聯電路中,如果是同一個滑動變阻器,電阻變大,但其功率就不一定是在變大了,需要看其以外的電阻大小,當滑動變阻器的阻值等于外面的電阻時,滑動變阻器的功率最大。
例3.如右圖所示,R>R0,開關閉
合,當滑動變阻器向右移動時,電壓表的示數變______,滑動變阻器的功率變化情況是______。
分析:R變大,分壓就多,故電壓表示數變大,但功率是當R=R0時最大,所以滑動變阻器的功率變化情況是先變大后變小。
還要注意的是:串聯分壓,總電壓(即電源電壓)保持不變,某一電阻的電壓增大,另一電阻的電壓就減??;但并聯分流,總電流是可變的,支路電流變化,總電流會跟著變化;無論串聯還是并聯,功率都是可變的,某一用電器的功率變化,總功率會跟著變化。
三、靈活選用公式
電功率的定義式為P=W/t=UI,變形式為P=U2/R和P=I2R(兩個變形式是對于純電阻電路來說的),學會靈活選用公式,特別是學會控制變量法選公式,選出最直接的公式進行分析,可一步到位,簡單、方便??刂谱兞糠ㄟx公式,就是先確定要比較的對象是哪兩個,然后分析兩個比較對象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兩個不同點的大小關系如何,最后選出對應的公式。相同點就是能控制的變量,這一個量相等,其余兩個量成正比或反比,根據不同點的大小關系便可分析出結果來。例如,兩個電阻R1和R2,R1>R2,如果比較串聯中的功率大小,比較對象是R1和R2,相同點:電流相等,不同點:電阻不等,選公式P=I2R,相當于控制電流相等,功率與電阻成正比,所以P1>P2。如果比較并聯中的功率大小,相同點:電壓相等,選公式P=U2/R,相當于控制電壓相等,功率與電阻成反比,所以P1 此法與上面的第二步串并聯電路的特點理解是息息相通的,不過此法應用的范圍更廣、更靈活。例如,兩個相同的電阻連在同一電路中,利用開關轉換如何實現電路產生三個功率,可選公式P=U2/R,電源電壓一定,功率與電阻成反比,所以,當兩電阻并聯時,總電阻最小,總功率最大。當兩電阻串聯時,總電阻最大,總功率最小,只連一個電阻時,功率是中間值。 例4.某個“220 V 100 W”的燈泡,當串聯一個電阻R后,燈泡的功率變為81 W,則電阻R的功率大小為______W。 分析:第一步:確定比較對象:圖1和圖2中的同一燈泡,相同點:同一燈泡,電阻相等,不同點:功率不同,功率之比100∶81,選公式P=U2/R,相當于控制電阻相等,P與U2成正比,所以電壓之比10∶9,兩圖中電源電壓相等,則圖2中燈泡與電阻的電壓之比9∶1,第二步:重新確定比較對象。圖2中的燈泡和電阻,相同點:串聯電流相等,不同點:電壓不等,電壓之比為9∶1,選公式P=UI,相當于控制電流相等,功率與電壓成正比,所以功率之比也為9∶1,燈泡功率81 W,則電阻的功率為9 W。 “電學三部曲”,對于初學者和大多數學生來說,可以從零碎的知識中整理出一條解題思路、模式來,也就是給大家一個建模思維。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