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作業由“課堂教學的延伸”,演變為“教的補充”、“教的強化”,學生沒有多大的興趣,自然也就成了他們沉重的學習負擔,學生疲于應付差事。這樣的作業無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失去了作業應有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作業;改革;整體
面對新課程作業的價值觀,作業已不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屬,不再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作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激發著學生成長的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使每一次作業學生都認為是一種樂趣,成為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成長點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由集中專制走向自由民主
作業的目的、內容、方法并非對所有的學生都是相同的,每個學生對作業都有著獨特的需要,獨特的目的。學生身心不同,作業的目的、內容、方法也應因人而異,實施分層作業,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訓練的側重點來完成對自己發展最有利的作業,即以人為本的作業。
二、由內涵封閉走向時空開放
可預見的、早已生成的學科知識作業是封閉性作業,其作用正在下降。開放性作業以師生互動中產生的不可預見的新知識,即師生共同建構、創新課程中產生的新知識為基礎,帶著師生強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應是學生作業的主要內容。
三、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同合作
新課程改革和新課程的生成性,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已是探究性作業,作業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
四、由靜態分離走向動態參與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觀念要更新,知識面要擴展,要積極地參與學生作業過程或間接的參與學生作業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但在學生無能為力,有困難時,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輔導評改。
五、由關注結果轉向關懷整體
新課程作業評價功能,重在幫助學生發現與發展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促進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要能看到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有沒有創新思維的內容。如果作業中有很好的創新思維,即使是作業做得不那么完美,也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教育他們“失敗乃成功之母”。教師要想千方、設百計引導他們的作業做得完美無缺。另外,在評價方式上,提倡多元評價,注重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
六、由單一訓練走向自我建構,傳統的“溫故性作業”,更多的轉向研究創新性作業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深入開展,學生搜集、發現、獲取信息,分析、評價、優選并加工,利用信息的技術與能力應在學生的作業過程中得到凸顯。
我想只要我們以學生為本,積極構建新形式的作業,這樣學生做作業做得開心,教師教得舒心,學生各方面的素質發展得也快。要拋棄傳統的作業觀,當然新的作業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對學生負責,千萬不要在實施新課程作業理念的時候穿新鞋走老路,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完成作業,讓作業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而不是學生的負擔。
(作者單位 張梅艷:湖北省十堰市房縣東城小學 楊遠濤:湖北省十堰市房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