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逆反心理對初中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如果不能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初中生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為此,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逆反心理;原因;表現形式;策略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本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旨在促進初中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思想品德課對初中生的情感教育和意志品質教育日益重要,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逆反心理對初中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在的初中生,生活在信息社會,信息交流方便快捷,雖然沒完全進入社會,卻能用嶄新的眼光對待社會、家庭和社會交往。但由于其年齡、心理、思維方式以及社會閱歷與社會發展的現實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會表現出一種不相適應,看問題比較片面、偏激,遇到外力的強加干涉,就會表現出逆反情緒。
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初中生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如果家長或老師用極端的辦法來處理,還會造成更大的危害,如,出走、行為越軌、傷害父母等。
二、城鄉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不同表現方式
筆者長期的調查發現,農村初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別。
由于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相對城市的家長較低,對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認識不足,在教育子女時往往僅憑自己的主觀想法,有時甚至是一時沖動,沒有持久性和規律性。這使得農村初中生成為逆反心理問題的重要群體,并且受家長的影響,他們的逆反心理往往特別的直接和沖動,表現為強硬的態度頂撞、粗暴的舉止反抗。而城市家長的文化素質較高,他們在教育孩子時,更講究方法,也注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城市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表現的就不是特別明顯,很含蓄,有時會對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對。
另外,調查發現,同樣是農村初中生,留守學生和單親家庭的孩子逆反心理問題較重,這兩類學生由于缺少父母的關心或者失去了父愛(或母愛),造成他們性格的不健全,對待人或事的態度比較偏激。當遇到了一點小的挫折或打擊(如,升學壓力、學習困難、家庭變故等)等消極刺激時,容易走極端,會產生非常強烈的逆反心理。
三、應對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1.積極交往,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應對逆反心理
筆者觀察發現,那些性格開朗的學生,逆反心理出現的比例較少。而性格孤僻的學生出現的幾率則相對大些。根據這一情況,我認為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去帶動和幫助那些孤僻學生,讓集體的溫暖融化他們心靈的寒冰,會大大減少逆反心理。平時利用跳繩、拔河比賽、選拔達人秀等活動,讓學生既陶冶了情操,又增強了自信心,使很多逆反心理的不良影響消除在萌芽之中。
2.互相尊重,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來應對逆反心理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的。在工作中,一些教師往往對學習優秀的學生偏愛,放松要求。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則非常嚴厲,缺乏耐心的教育。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后者的逆反心理。在教學中,教師應一視同仁,對于成績落后的學生,更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照,為他們提供閃光的機會,從而避免學生因逆反而可能產生的對抗心理。
3.家校攜手,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合作來應對逆反心理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只要學校能和家長進行密切的溝通就有可能減少或弱化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工作中,我常通過家訪、請家長來學校聽課(或班會)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表現,及時解決產生的問題。另外,還嘗試讓學生給家長寫信,給家長發“學生在校表現通知書”等辦法,及時反饋學生的成長軌跡,使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可控的范圍內發展,并適時調節干預。
總之,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逆反心理是正常的現象,要會辯證認識這種現象,特別是要充分認識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帶來的危害,使學生在與父母或教師的交往中克服這種危害,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士元,張英.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教育調適.江西教育,2004(08).
[2]楊海麗.淺析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山西教育,2004(19).
(作者單位 河南省焦作市沁陽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