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詩詞的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課前、課內、課外學生的說、讀、寫,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趣與審美能力。
關鍵詞:古典詩詞;激趣;教學策略
新課標中要求初中生誦讀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并背誦優秀詩文80篇。從教科書內容的編排,到課標要求學生課外背誦古詩的篇目,足以說明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學習古典詩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藝術的芳香,得到藝術雨露的滋潤。因此教好古典詩詞,對培養初中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形式多樣,以“說”激趣
1.“說”在課前,體驗樂趣
古詩名句其語言有節奏感,語短意長,直接抒情,有易于記誦的特點,有些名句還使人百讀不厭。初一新生剛入學,我就在班上開展“課前贈古詩活動”。每節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講臺把自己喜愛的一句或一首古詩介紹給大家,并說明其喜愛的理由。一個學期下來同學們便積累了一百多首名詩名句,且上臺贈古詩的同學,既要把自己學習的感受與大家分享,又會體驗到創造成功的樂趣,因此對這項活動的參與同學們樂此不疲。
2.“說”在課中,寓教于樂
結合現代文閱讀教學,本人把古詩詞教學融入其中。針對初中學生對直觀教學形式更感興趣、喜愛參與各種活動的特點,我把教學古詩詞的目標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來落實完成,以“趣”當頭,寓教于樂。如教學課文朱自清的《春》,時值春季,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圍繞“春”,請同學們分別說出寫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詩名句。
活動以小組合作競賽形式進行,不一會兒學生便想出了許多含“春”的古詩名句,寫滿了整個黑板。這樣的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古詩詞,還能從中借鑒到古代詩人觀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說”在課外,豐富積累
學習古詩詞,需要常記常憶,反復誦讀。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墻面,把古詩名句以填空題的形式用毛筆抄寫后貼在墻上,營造一個學習氛圍,給學生閱讀古詩帶來便捷。課間,時常會看到同學們在議論競猜填空題的答案和古人古詩。有的同學課下不僅說古詩,還唱古詩。如李清照的《月滿西樓》、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等都是同學們喜歡傳唱的曲目,有個別同學還用現代曲目與古詩“聯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紅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詞,唱起來還真是饒有趣味。
二、精彩紛呈,以“讀”激趣
“讀”古詩作品,感受文學形象,培養審美品味,對教學古詩詞十分重要。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給人以豐富的心靈體驗。膾炙人口的詩篇佳句,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多“讀”古詩詞如同漫步于古詩苑中,欣賞著中華詩文的燦爛輝煌,含英咀華,如同接受著一次次美的洗禮,使心靈凈化;多“讀”古詩名篇,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能夠在優美的詩歌語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發展智力;多“讀”古詩詞,還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學形象,從而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的能力。
三、妙筆生花,以“寫”激趣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培養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夠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詩詞語言精煉優美,是學習運用語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詩詞教學如果能夠借鑒古詩文中優美的語言和豐富的意境來發展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那么我們的教學活動才是成功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這樣的做法——運用排比、創設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為例,簡單談談自己的做法。
“美”
“……美是飄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朵浮云;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陽;美是懸掛在長河上空的一輪落日;美是回蕩在密林深處的聲聲鳥鳴。”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滿園,美是夏天的風調雨順,美是秋天的累累碩果,美是冬天的銀裝素裹。”
其實具有文化韻味的古典詩詞中,可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內容有很多,如一位同學的習作《故鄉的秋天真美》中,這樣描繪:“……故鄉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菊花黃,滿目秋光。枯荷葉底鴛鴦藏,金風蕩,飄動桂枝香’描寫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嗎?那枯黃的樹葉,隨風飄舞,在告別樹干的最后時刻,還依依不舍地傾訴著自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攝影師,一定會用鏡頭鎖住這金黃的秋景……”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去挖掘,將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內容靈活選擇應用,那么,學生的語言表達將更豐富,學生的作文將更有文采,更有韻味。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課標精神,充分利用教材和課堂的有利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古詩詞領域里快樂翱翔,讓學生徜徉在古典詩詞花海中,感受藝術奇異的芳香!
(作者單位 江蘇省金壇市白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