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只有激發探究興趣,提供探究機會,教給探究方法,培養探究能力,課堂教學才會收到實效,學生才會真正有所收獲,我們的課堂才會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探究式學習的幾點做法,與讀者共享。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教學;探究式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以課程改革的精神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大力改革課堂教學,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下面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課堂上的情境包括課堂的場景和學習的氛圍。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誘發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與情感狀態同課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即情感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問題的動機和興趣。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通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和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在講《濟南的冬天》一文時,可以先放映一些濟南秀麗的山水圖片,給學生以直觀感性的認識,激發起學生對濟南山水景色特點探究的興趣。
二、設引導行,提供探究機會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發現和探究知識的過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主體作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精選探究材料,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份活動的空間,多一些探究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喜悅,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從而激勵他們不斷探索創新。教材中的許多耐人尋味的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點睛之筆,教師如果抓住這些地方設引導行,不但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透徹。如教朱自清的《綠》時,學生提出:“梅雨潭的綠奇異在哪里?”針對學生質疑我們應組織學生讀課文,討論、查閱資料,發現作者調動了多種感官來表現梅雨潭的綠,表現對梅雨潭的喜愛之情。有如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學生在賞析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時,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動詞代替呢?我們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自主探究,學生理解了“卷”這個動詞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三、小組合作,找到探究伙伴
按照構建主義的教學論,學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構建對事物的理解。合作學生能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構建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集體精神和合作意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活動的目的不僅是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關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組,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別、個性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組成小組。大家共同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積壓成各樣的,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意思。例如,學習《春》時,引導學生從“春花”、“春草”、“春風”、“春雨”“春勤”等內容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專題,寫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讓學生充分感受同學間合作的成功意義。再如,教學《最后一課》時,教師可要求學習小組圍繞“誰是小說的主人公”展開討論和交流。小組活動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還應認真觀察各小組的學習活動情況,積極啟發和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經歷、經驗和體驗。初中語文教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讓每一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激發興趣,在積極交往中學會合作,在成功體驗中享受學習。
四、張揚個性,培養探究能力
巴列班斯基曾說:“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和相互聯系是教育過程度的規律。”也有人說:“素質教育是回歸生命本質的教育,是個性發展的教育”,的確在語文教學中人格塑造是終極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贊賞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適時地把他們的新想法,新創意,新探索引向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之中,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例如教學《細菌的啟示》時,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講解,介紹有關細菌的知識,人菌斗爭過程及很多科學故事、科幻作品等,同時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世界沒有細菌的情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及時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做出評價。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求異的習慣。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五、拓展延伸,體驗探究樂趣
如今的教育已經在鼓勵孩子們走出課堂、在社會這個大語文環境中通過實踐自我學習。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講究探索時空的開放性促使我們的練習設計已經沒有必要拘泥于課堂上,完全可以同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探究,體驗探究的樂趣。《水之歌,水之思》是一篇環保意識極強的課文。根據本地實際,教師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讓學生自己確定調查的對象,設計調查的內容,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一次環保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通過這次環保調查,學生親眼目睹了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嚴重性和毀壞性,意識到已經是千瘡百孔、傷痕累累的地球需要我們的關愛與保護。這次環境調查喚起了孩子們心靈深處對地球、對環境的保護意識。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體驗了探究的樂趣,發展了學生的創新素質。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語文教師應該構建自主探究式語文課堂,要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語文課改的百花園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樣不僅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引領學生開辟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