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抓住契機,注重四種意識的培養,并且將培養四種意識成為一種常態,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優化意識;體驗意識
“有效教學”已經成為教師追求的一種教學常態,教學有沒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由此筆者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抓住契機,注重以下幾種意識的培養,并且將培養這四種意識成為一種常態,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一個敢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是一個有主見的學生;一個善于提出問題的學生往往是一個思維活躍的學生;一個樂于提出問題的學生,他邁向了成功的第一步。學生有了問題意識,就會對事物有自己個性化的看法,而對自己或者他人提出的問題也會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如,在教學《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時,可以將例題改變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滿,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然后讓學生獨立去解題。學生勢必會有這樣的疑問:不告知小杯和大杯容量的關系怎么解決呢?自然而然得出解題的關鍵:兩個未知量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要比直接出示例題解決的效果要好。數學是應用性、實用性都比較強的科學,教師只要適當地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由疑到知,學得更主動,從而對知識產生更深刻地認識。
二、注重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
課堂中師生的互動是必要的,但生生互動的小組學習更為重要。創造性地運用生生互動,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超越時空的思維空間,更會發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待每個學生對問題有了自己個性化的認識后,再引導他們進行合作交流,這樣學生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參與,使學生在參與式合作中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得到發展。如,我們在教學《長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建立長方體的模型,建立良好的空間觀念,在探索棱的特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操作。具體要求如下:(1)搭之前先討論取幾個泡沫作頂點,取幾根小棒作棱,長度有什么要求,搭時怎樣安排小棒的位置。(2)長方體有幾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每組幾條,每組棱的位置長度有什么關系?(3)分工合作,一齊動手,比一比哪組快,完成后先組內交流,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與交流,學生的個人思維得到了體現,合作意識也加強了,更重要的是通過操作,學生對長方體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比只通過觀察講授的印象要深刻許多。當然,我們也不可盲目追求形式,只有真正有意義的小組合作交流才能使教學有效。
三、注重學生優化意識的培養
由于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他們原有知識能力結構水平的不同,導致他們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水平和方式有所不同,從而在解題時就會出現方法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傾向。教學中,我們不能只顧及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而忽視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在體現解題方法個性化的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方法的優化。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原有的認識上,如果學生的思維停滯不前,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如,教學《兩位數乘整十數》,學生在進行12×10的算法探究時,書上把10拆成9和1,受書上的影響,很多學生還想到了把10拆成2和8,3和7,4和6等等,全都轉化成舊知,兩位數乘一位數進行計算,教師往往對此進行肯定和鼓勵,我認為這些方法雖然都是借助舊知解決,但后面幾種方法其實都是對書上的一種模仿,根本談不上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在肯定的同時應該進行必要的引導,通過比較使算法更優化,而不是讓新知滯留不前。
四、注重學生體驗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形成結果的生動過程往往被教師“全包”了,學生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對此我認為,數學教學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學習對知識有一定的內心體驗,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即不但要讓學生弄清楚“是什么”,而且要弄清楚“為什么”。我們在教學《認識千克》時,可以通過對不同物體進行掂一掂,初步感受物體的質量有輕重,然后引出質量單位,再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找找有關用千克來計重的物體。這一課的教學,學生的課前調查與了解非常重要,課中再以1千克為標準估量各種物體的重量。這樣學生重量觀念的獲得不是靠老師灌輸,而是在豐富的活動中慢慢體會和建立起來的。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所學知識有深刻的認識,所學的新知才會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學生是帶著一定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來學習數學的,教師在講授時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還要特別強調從學生的實際
出發,“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調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主動探索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最終解決問題。同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這四種意識的培養,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走向有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吳江同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