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教育強調教育并不僅僅只是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教育更主要的是尋找并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力量,并在實踐中對各種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從而讓學生學會獲得并發展自己的積極情緒,學會理解人生意義,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等。
關鍵詞:心理健康;積極力量;積極品質
筆者是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深刻感受到身邊的學生不自信、自卑感強、上進心不足等特點,為此很是煩擾。但值得高興的是筆者找到了一把開啟職業學校學生積極向上品質的金鑰匙,那就是積極心理學。在此,筆者談一些粗淺的認識,以期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一起探討,從而為提高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做些微薄的貢獻。
一、揭開積極心理學的面紗
當前,職業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大多以心理問題為專題,引導學生如何處理生活、學習、交友和娛樂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模式將學習的目標定位在問題取向上,偏離了潛能開發和心理素質培養這一目標,筆者對此感受頗深。我曾經為“問題”學生開設了一次團體心理健康輔導課程,應該說那是一次很不成功的心理輔導經歷。記得當時有學生在座位上不以為然地發牢騷:“干嘛讓我們來,就我們有問題,別人就沒問題嗎?”試想,在這樣的抵觸情緒下,無論我再說什么,做什么,學生都是不會接受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當時我并沒有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還覺得這群學生是朽木不可雕。但現在想起來,真是慚愧不已。如果我能去關注“問題”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用開放欣賞的態度去看待每一個學生,那次的輔導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其實,人的生命系統不是由問題構成的,而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它既有潛在的自我內心沖突,也有潛在的自我完善的內在能力,個體一般都能自己決定自己的最終發展狀態。因此,我們職校教師應改變過去那種偏向問題的價值取向,把自己的教育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固有的積極潛力上,通過培養或擴大學生的積極體驗和積極的品質,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生自身成長的內在需要。
二、開啟積極教育的大門
眾所周知,積極教育就是指教育要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積極品質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為主要途徑,最終達成培養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積極教育強調教育并不僅僅只是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教育更主要的是尋找并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力量,并在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力量進行擴大和培育。具體來說,積極教育就是指在保證讓傳統的教育內容(即那些常規的紀律教育、讀、寫、算、運動等技能)順利進行的同時,把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的培養融合進去,從而讓學生學會獲得并發展自己的積極情緒,學會理解人生意義,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等。教師要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避免誤解與沖突,從而營造一個融洽、積極的學習和生活氛圍。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幫助學生積極應對正性、負性生活事件,學會用積極的眼光,從積極的角度分析這些事件。
三、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型解釋風格
積極心理學專家塞里格曼認為,在面臨失敗和挫折時,所有人都會去尋找其原因。“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會認為失敗和挫折是暫時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且這種失敗和挫折只限于此時此地;而“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則會把失敗和挫折歸咎于長期的或永久的原因,具有普遍性,是由自己的內在原因引起的,并認為這種失敗和挫折會影響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例如,對于剛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因為中考失利,無緣普通高中,不得已進入職校接受職業教育,相當比例的學生內心充滿了挫敗感。此時就特別需要引導學生對中考的失利進行樂觀型的解釋。讓學生認識到中考失利只是暫時的,我們要從挫折中尋找差距,看到不足,明確自己的新目標,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積蓄能量,厚積薄發,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積極樂觀解釋風格,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總之,作為職業學校的老師,我們有著更大的責任,那就是用開放和欣賞的態度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在的積極力量。我們要引導學生看到生活中陽光積極的一面,關注生命中積極善良的品質,通過積極的教育,使學生在今后的旅途中收獲美麗人生。
參考文獻:
[1]江雪華.幸福與力量:積極心理學的啟示[J].教育導刊,2009(10).
[2]李勇,陰國恩.論中學生自信心及其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郭瞻予.論教師的人際交往能力[J].遼寧教育研究,2010(5).
[4]嚴薔薇,胡青.試論心理教育活動課的課程地位和性質[J].江西教育科研,2012(12).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