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生活在由家庭、學校及同輩群體構成的三重社會中,達成他們在三重社會中的順暢越界對其成長和發展有重要意義。結合電影《小孩不笨》分析處于不同類型的社會位移狀態的學生如何達成越界,并以教育者的視角進一步從家庭、學校及同輩群體三個方面探討促進學生順暢越界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三重社會;社會位移;順暢越界;群體
一、學生社會位移的概念及影響群體
學生的社會位移含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從“身”存群體的角度來說,是指從一種社會場所進入角色結構有所差異的另一種社會場所。另一個層面是從文化認同或文化調試的角度來說,是指從一種“社會環境”融入文化結構有所差異的另一種“社會環境”。
就所屬社會群體而言,學生主要生活在由家庭、學校及同輩群體構成的三重社會之中。家庭是以血緣關系與經濟關系為基礎的面對面的生活群體。學校是受社會委托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影響的權威機構。同輩群體是指“處于某一年齡階段或年齡組的人所組成的人群集合體”。
二、學生社會位移的類型
美國學者菲蘭認為家庭、學校及同輩群體之間各有其一套價值、規范、期待及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各自的“社會環境”,菲蘭把學生從一種“社會環境”移入并適應另一種“社會環境”的現象稱之為“越界”。結合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對學生的社會位移的類型作以下分析。
1.和諧的多重世界——順暢的越界
當學生所處的不同世界之間的共同性超過了差異性,就可以完成順暢的越界。電影中EM1(新加坡學制,下文EM3同屬此類)的學生由于學習成績的優勢,得到教師和家長的寵愛,在同輩群體中也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同,因此,他們所處的三重社會之間沒有明顯的障礙,可以完成順暢的越界。
2.失諧的多重世界——可設法實現的越界
此類學生需要進行調試和重新定向才能實現三者之間的越界。電影中的國彬只喜歡畫畫,并且畫得很好,但是學習成績卻一直不好。當家人和學校僅以成績來衡量他的能力時,他就無法獲得家人和學校的認可,也很難完成在多重世界中的越界。但是當他因為畫畫被美國學校錄取時,無論是教師、父母還是朋友都對他的成功給予了肯定,我認為他是經過了自我的調試和學校、家庭雙方對于他的重新定向而完成的越界,也就是可設法實現的越界。
3.失諧的多重世界——碰運氣的越界
這種越界類型常常包括成功與失敗之間、參與和擺脫之間以及承擔義務與無動于衷之間的搖擺不定。電影中Terry有句很經典的臺詞就是“我被你們搞得很亂”,因為他處于這種失諧的多重世界中,只能靠碰運氣完成越界。Terry被母親教導不要管他人的閑事,于是他在承擔義務與無動于衷之間搖擺不定。在兩次暴力事件中,他雖然想幫助朋友但是卻迫于母親的壓力最終沒有開口幫朋友澄清事實的真相。尤其在第一次事件發生后,因為遭到國彬和文福的冷遇,他已經決定要做像文福一樣“講義氣”的人,但第二次事件發生時,他卻又屈服于母親的強大壓力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最后還是在自己被綁架這種惡性事件發生后才有了自我的善惡判斷。
4.邊界互閉——無望實現的越界
電影中的文福因成績不好被分在EM3,不但在學校中被老師們放棄,家庭也不太要求他取得學業上的進步,而是要他照顧年幼的弟弟、幫助家里的餐館干活。此時,他認為學校與他的生活毫無關系,他所面臨的不同世界之間在價值、信仰及期待等方面的差異極大,致使越界難以成功。由于此種越界極為痛苦,因而這類學生便尋找種種理由,積極地或消極地抵制使他們越界的企圖。但是在遇到了新來的英語老師后,他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一方面,文福覺得新老師是真心想幫助他們,所以開始嘗試學習功課。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經濟環境不好,他開始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于是逐漸地,他開始學會和課本做朋友,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成績也得到了顯著提高。文福所處外部的環境影響與內心的驅動幫助他完成了本無望實現的越界。面對這類學生,采取措施喚醒他內心的上進心和積極態度是幫助其實現越界的最有效辦法。
三、順暢越界的達成措施
為幫助學生達成順暢越界,順利完成社會化的過程,教育者應協調家庭、學校、同輩群體之間的關系,統一目標但分用不同策略處理三者之間的矛盾問題。
1.同一的目標
當學生無法實現越界時,往往是因為學校、家庭和同輩群體之間的關于價值、信仰及期待之間存在差異而導致的。為促進學生順利實現越界,需要保持三者之間目標的和諧和統一性——即為了學生自身的發展和社會化,這樣就給予學生更多生活化的期待。如,電影中的Terry,在母親的管教下,他性格懦弱,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甚至在自己家被欺負都默默忍受,此時,家庭就要重新思考該如何促進他個人生活能力的增長和初步社會化的訓練。
同時,應避免以量化的方式判斷學生的人品、智慧和想象力的成長。因為“個人的成長并不是一個可測定的實體,它是個人久經磨煉的獨特性的發展,我們無法按照任何尺度或任何課程對之加以測量,也無法將之與他人成就相比較……人們一旦甘于接受由他人確定的用意測量自己個人成長的標準,那就很快會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自身”。如,電影中的國彬,假使他的繪畫才華沒有被發掘,那么沒有人能保證它不會終有一天消失,也許,那時候他也只能成長為一個文憑不高、不被認可的普通人。
2.不同的策略
(1)家庭: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對兒童、青少年成長影響最為廣泛和深刻的社會群體,家庭中的社會化許多都是在無形之中進行的。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態度等對兒童發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長的職業類別、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及其教育期望、教養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社會中的不同的家庭環境。雖然在各自差異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受到的影響程度和內容是不同的,但是教育者對家庭中和諧的家庭氣氛和保護與教導并行的方法的追求是相同的。家庭氛圍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強有力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而父母力圖影響孩子行為的基礎是使孩子認同父母的價值標準與為人準則。
(2)學校:學校被看作是幫助孩子溝通孩子世界與成人世界的橋梁,這是作為社會化機構的學校的功能之一,雖然這也是家庭的一種功能,但是,學校與家庭在這方面相比有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即學校不是把學生當作個體而是當作群體來教育他們,推動他們向成人世界發展。
在學校中,應注重為無法順暢越界的學生提供更加人本化的教育。在管理和組織機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但要保證他們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保留在不同類班級中,只有在減少異質學生對其非常重要的科目中才可以對學生進行按能力重新分組。教師必須相信所有困難生都渴望得到學習的機會,同時應該愿意處理影響學生在校表現的家庭、社區或同齡人群體等有關的問題。在課程上因材施教,提供及時的反饋及翔實的數據來反映學生的進步,并且應強調學生的主動性。
(3)同輩群體:同輩群體的最大優勢在于它本身乃是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建構的產物。學生往往容易心甘情愿地接受同輩群體的影響,因為同齡人群體在孩子和年輕人的發展中非常重要,也因為同齡人之間的關系影響到孩子的教育發展。
為有效促進學生的順暢越界,教育者應鼓勵孩子們培養相互支持、接受、關心和承擔義務的情感,正確地指導個人之間或小團體之間的合作技巧,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做出適合他們年齡的合理決定,同時也要注意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施加一定的壓力。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劉豪興.人的社會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伊萬·伊力奇.非學校化社會[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