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概念教學是重頭戲。但在具體實施中,由于認識不到位或理解偏執等原因,導致概念教學重視不夠,出現“二八”錯位等現象。鑒于此,教學中教師要智慧創設教學情境,利于概念的本原理解;要關注知識編排上的前后順序,強化概念間的內在聯系;要引導學生先學后教,探究概念的形成過程;要著力滲透思想與方法,揭示概念的本質內涵。通過以上方面的努力實踐,確保概念教學的應有效果。
關鍵詞:概念教學;實踐;策略
概念教學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頭戲。然而當前的概念教學現狀卻令人擔憂,把數學概念當做“尾巴”來處理,教學中不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課后布置各種題型,采取題海戰術,老師整天忙忙碌碌鉆在題庫里,學生昏昏欲睡埋到解題中。因此,筆者認為抓好概念教學能把教師與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這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有著重大意義。
一、概念教學現狀剖析
1.對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重視不夠
平時教師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有意無意地過于強調數學概念的知識本位,忽略了概念形成過程的教學,教學中“重結果”的情況非常嚴重,很多教師在引入概念時沒有讓學生對其必要性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而是直接給出數學概念,致使部分學生只是死記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沒有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實質。數學概念在他們的頭腦中成為空中樓閣,題海戰術成為他們學習數學的“捷徑”,這種“熟記型”學習往往是機械的,學生對數學概念沒有在感悟中“升華”。
2.數學概念教學中“二八”錯位
在數學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時間一般占整個課堂的20%,而將80%的時間花在練習上。這種“短、平、快”的戰術雖然加快了教學進度,但大大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大相徑庭。如此重結果輕過程,以解題教學代替概念教學,沒有概括過程必然導致概念理解的先天不足,也難以實現概念的正確、有效應用。0e425252aa5e53e9b101e1f3c72c5055ed9e53c0f79615783e61c396fd10c04c在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數學概念教學中的幾點想法與體會。
二、概念教學實施策略探究
1.創設情境,注重概念理解
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出發呈現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舊知、探索新知。數學概念理論比較抽象,設置什么樣的問題或活動能驅動學生思考?問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比較接近,這樣學生會更積極地去參與,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數軸”時,教師可模仿秤桿上用點表示物體的重量。秤桿具有三個要素:(1)度量的起點;(2)度量的單位;(3)明確的增減方向,這樣以實物啟發學生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從而引出了數軸的概念。
2.承前啟后,強化概念聯系
數學中有許多概念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如,三角形與多邊形,方程與不等式等等,在教學中應善于尋找,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概念。
案例: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矩形》學習
教學中,由學生自主畫一個一組鄰邊長分別為1 cm和2 cm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學生作品的展示,發現滿足要求的平行四邊形有無數個,在此基礎上,探究這些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和面積關系,并讓學生自主體會何時面積達到最大。學生在比較與思考中得到當一組鄰邊的夾角為直角時面積最大,這樣在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順利得到了矩形的概念。這樣以舊知識“平行四邊形”作為教學起點和知識的生長點,通過“一個操作、幾個問題”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識的教學中。這樣處理,不僅鞏固了舊知識,也為新概念的形成、發展和應用做好了鋪墊。
3.先學后做,探尋概念形成
傳統的概念教學中通常比較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精確性,在教學方式上以“告訴”為主,讓學生“占有”新概念,置學生于被動地位。
案例:浙教版八年級下冊《中心對稱》
教師先展示正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旋轉圖形。接下來用五分鐘時間完成“自主學習單”。
(1)理解“中心對稱圖形”的定義,并標出關鍵詞。(2)結合定義,判斷正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是否是中心對稱圖形,并說明理由?(3)舉出幾個你認為是中心對稱的圖形。
在教師引領下學習并嘗試理解下面問題:定義中的關鍵詞有哪些?正三角形在旋轉過程中能與自身重合嗎?若能重合,最少旋轉多少度?能轉180°重合嗎?
自主學習前,教師利用已學知識或生活現象給以簡明扼要的導學,并出示相應的學習目標與自學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由于是學生自己探索出來的概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教之道在于度,學之道在于悟”。
4.滲透思想,揭示概念本質
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挖掘可能蘊涵的教育價值,體會其中用到的數學知識、解題方法及蘊涵的數學思想。數學概念和原理的形成過程是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重要載體。
案例:浙教版八年級上冊《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教學中由等式的性質出發,通過類比學習,從而揭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同時通過列舉實際生活中的現象與事例,讓學生切身體會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質,將師生共同得到的結果歸納,列入對比的表格中。在新概念教學中,通過類比使學生形成有序的知識鏈條,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類比讓學生明確不等式性質形成的基本套路,挖掘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倡導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習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當落霞與孤鶩動靜結合,才能展現水天一色的美景。數學概念教學也是如此,只有當概念形成過程與結果并重時,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才能讓學生建立起整個初中知識的結構圖,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提出問題、比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讓學生從茫茫題海中解脫出來,也才能真正做到“輕負高質”!
參考文獻:
酈興江.不惜時不惜力地抓好數學概念教學[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中旬,2010(9):10-12.
(作者單位 浙江省上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