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有徹底轉變教育理念,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構建快樂和諧的課堂。
關鍵詞:和諧;激勵;嘗試;求索;積淀;興趣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徹底轉變教育理念,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實踐證明,只有民主、和諧的課堂,才能還給學生金色的童年。
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談一談構建和諧課堂的幾點嘗試。
一、放下架子,營造和諧氛圍
哈佛大學校長普西認為:“創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嶺。”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是教的平臺,學的殿堂,做的職場。只有給學生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的想法、做法才能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對學生良好思維的發展才更加有利。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鼓勵每一位學生敢于戰勝自己,大膽發言,同時提醒學生不能取笑發言者,明白“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堅持遵循無錯原則,用激勵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期待和愛護。課堂上,可以爭論,可以給老師挑錯、提建議,可以有不同看法。因此,在課堂上,幾乎沒有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有教學者的認可才能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氛圍,才能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聚精會神地思索,使教學過程充滿師生之間思維活躍、情感交融、默契和諧的濃郁氣氛,達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和諧。
二、給予方法,促其自主求索
古希臘普魯塔克說得好:“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教師的角度定位不應是一個好“演員”,而應是一個好“導演”。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呢?
俗話說:創造始于問題;疑是思維的火花。因此,教給學生發問的方法至關重要。針對這一點,教給學生發問的方法應重點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問什么
1938年葉圣陶與夏丏尊合編的《文章面面觀》中闡述了閱讀教學主要探究的七個方面,它們是:文章的體裁、詞匯的收集、文法、修辭、鑒賞與批評、風格、章法布局。到了80年代,在培養學生善問方面,錢夢龍老師總結了“定向提問”和“深思質疑”。所謂“定向提問”就是要求學生從三方面依次發問:(1)文章寫什么?這是關于內容的探究。(2)怎么寫的?這是關于文章形式、寫法與語言的探究。(3)為什么這么寫?這是關于文章主題思想的探究。所謂“深思質疑”就是所提問題是學生經過“深思”后自己發現的,它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更深層次并表現其閱讀個性。
2.怎么問
自己提出問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必須在認認真真讀書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為了使學生能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必須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開始教師做示范,然后讓學生主動嘗試,并給予評價。
通過實踐,按學生年級的不同,質疑方法也不同,低年級可在識字學詞中,針對字的音、形、義質疑,也可對簡單的句子意思質疑。中年級可以對自然段中的句子質疑,可以對句子間的關系質疑,也可以對詞、句在文章中表達的作用質疑。高年級可以對課題質疑,可以對段落之間的關系質疑,可以對文章重點句、段的表達作用質疑,可以在理解文章內容主題以及寫作方法上質疑。當學生掌握了質疑方法后,就會輕而易舉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有的放矢,使整個教學緊緊圍繞所提問題進行,滿足學生之所求,給學生之所需。學生也就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培養興趣,豐富語言積淀
在語文教學中,努力把學生引入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天地,能達到積淀語言的目的。為了把學生盡快領入到書的世界,讓他們品嘗到閱讀的快樂,課余時間多數用來讀書,不但自己讀,遇到適合學生的還給他們講,讓他們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明白道理,受到教育,從而讓學生明白,不讀書什么也不懂,被人恥笑;不讀書,就會被社會所淘汰的道理。久而久之,學生不滿足于老師的講解,他們需要自己去自由閱讀自己所需、所想的內容,于是也紛紛找來五花八門的書籍來讀,屆時再給他們推薦有益的,適合他們的圖書,列出書目,并幫助他們讀懂。閱讀興趣就這樣培養起來了。
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生走入了五彩繽紛的圖書世界,積淀了語言,豐富了情感體驗,陶冶了情操,再回到語文課堂,這時的語文課堂就成了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文本成了他們傾訴心聲、釋放情感的載體。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他們孕育著美麗的情感,培養著動人的美感,感受著生活的艱辛,分享著生活的快樂,嘗試著實踐的滋味,進行著豐富的想象,保持著探索的好奇,迸發出智慧的光芒,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快樂和諧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兒同,張華.構建和諧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相長[J].上海:上海理工大學,2009.
[2]沈培坤.新課堂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叢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熊生貴.有效教學,和諧課堂(小學語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吉林省吉林市豐滿區藝術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