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語云:“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新課程理念,使地理教學煥發異彩,值得深思。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踐教學法;策略
一、高中地理實踐教學法實施背景和構成
古語云:“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新課標實施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面臨著巨大挑戰,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現在的教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學生活動內容,怎么處理?讓學生活動,老師又不放心;全講吧,不符合新課標要求。這就要求我們要圍繞這些困惑,積極進行實踐,讓學生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實現由教書匠到科研型教師的轉變。
實踐法教學的基本構成可概括為: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推理——實踐驗證——歸納總結。這種教學模式,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情景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解決學生提出的地理問題,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問題,其整個教學過程呈現了哲學上的“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論,體現了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探究,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
二、實踐教學法實施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實踐法就是一種良好的措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變“結果學習”為“過程學習”,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合作的過程。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供參考。
1.確保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策略
“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是新課程基本理念之一。“把課堂還給學生”是一線教師的共識,因此,我們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到關注學生的“學”上。在教學實踐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圍繞著學生的“學”來設計,真正實現學生的教學主體性。
2.教師是實踐教學法組織者的策略
“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觀,是新課程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教學的方向,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編劇”和“導演”,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在整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探知,去獲取更大的收益。
例如,在學習氣候變化的實踐性時,可以用圓木砧板年輪作為實踐資源。大家都知道樹有年輪,但有沒有去研究年輪與氣候的關系呢?砧板上的年輪有寬有窄,這和氣候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查閱資料,就容易得出結論:氣候比較溫暖的年份,樹長得快,年輪就寬,反之就窄。教師只要引導得當,這種既實用又簡單的觀察、探索和了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樂在其中。
3.實踐教學要體現實用性的策略
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也是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使地理知識與身邊的問題結合起來,賦予地理知識生命力。如果能將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的同時,會增加學習地理的興趣。
4.充分利用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實踐探究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呢?
研究性學習包括以下過程:“選題——方案制訂——開展研究——實踐數據及分析——撰寫課題報告”等。如就朝夕相關的月相方面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看到過月亮的陰晴圓缺,可是你們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圓的一面朝向的方向,出現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時間上有什么不同呢?
為了探索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每天記錄早、晚自修時的月亮,月面圓的一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并試著討論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通過實踐的觀察和探究,學生了解到所有這些現象與月球自轉和公轉周期有關,與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的關系密切相關。學生們通過觀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處理信息,把問題答案找出來并寫成論文或課題報告等成果。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過程。
5.充分利用互聯網為實踐的策略
計算機網絡信息研究平臺的建立,在地理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利用互聯網賦予的“力量”,在探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時,會向老師請教,他們也會到互聯網上去尋求答案,但如果老師給出的答案無法令人信服,他們就會引經據典地指出在互聯網上找到的結論或解釋。網絡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在讀者之間、讀者和信息資源之間實現互動,成為實現地理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手段。
“施教之功,貴在誘導,妙在轉化,要在開竅”是教的宗旨。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并注重總結,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學品位。這樣既可做到教學相長,又能很好地實現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福建省仙游縣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