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的實施,推動了教師觀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作為農村中學的思想品德教師,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束縛,要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教學,著眼于農村學生的成長環境和認知規律,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農村中學;思想品德;多媒體;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不斷更新發展,國家實施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校校通”工程,使廣大農村中小學校也較為普遍地應用上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這為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是,同其他教學手段一樣,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環境、認知規律等來選擇教學媒體和方法,這樣才能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一、多媒體教學手段要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結合
雖然多媒體能生動、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豐富原有教學媒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對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排斥,更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手段,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因素,有效地選擇和應用多媒體教學,同時,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效成分,把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其所長,避其所短,互為補充,這樣才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之目的。教學實踐證明,在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傳統的板書、應用小教具、觀察法、討論法等教學手段相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教學效能。如,講到“身邊的誘惑”“學會拒絕不良誘惑”等這些篇目時,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有關中學生沉迷網絡、電子游戲等案例,使學生對不良誘惑具有感性認識,然后教師再通過板書、討論、歸納等傳統教學方法入手,引導學生從生理、心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去認識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誘惑的成因和危害,從而啟發學生要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這樣既可避免干巴巴的說教講解,又能使學生通過鮮活的社會生活案例學會如何自律。教學中,適當地板書可較好地控制課堂節奏和學生的注意力,好的板書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絕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強調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而是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才能獲得最佳的課堂教育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要因文而異,有所側重,做到濃縮精華,擴大教學容量
多媒體教學要合理利用,要注意材料選取得當,既要符合教學內容,又要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規律,同時還要濃縮精華,信息量不能太多、太大,否則就會淡化重點、難點。在教學中,教師要以真實的農村生活為素材,發揮恰當的主導作用,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媒體內容,設計制作課件,重視學生的參與和思考,使之達到恰到好處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或是展現美麗的自然風光,或是反映政治、經濟建設成就,或是展示社會生活現象,提示自然規律,或是再現歷史。總之,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選擇不同的媒體介質,才能發揮多媒體創設情景、啟發思維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學習。此外,多媒體課件的選材、設計也要盡量切合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成長環境,要做到有所側重、貼近農村、貼近生活實際。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要符合農村學校實際和農村學生的認知規律
農村學校多媒體器材設備大多比較簡陋,編輯制作圖文并茂、音像齊全的高質量教學課件比較困難,工作中,切忌一味追求音像動畫效果,搞形式主義,而應堅持以實用為原則。同時,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學生外部的學習活動,要使其轉化為學生的內部學習動力,就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維過程,農村學生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見世面不多,閱歷淺,個性比較單純,與城市里的學生相比,其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都有很大的差異。農村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制件多媒體課件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如何達到學習目標,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實際需要出發,積極挖掘那些本土化的、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素材,選擇教師熟悉、學生容易接受的媒體對象,按照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認識發展規律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能力得到培養,在理解和實踐上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
總之,在農村學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其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這一目的,歸根到底就是要深入研究思想品德課教材的特點,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研究各種教學手段的整合運用,做到教學的內容不同,選擇媒體的組合不同;教學的對象不同,運用的媒體素材也不同,這樣才能有效整合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迎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