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讀書促使教師不斷地增長著職業的智慧,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在充滿創造的快樂閱讀體驗里相對完美地進行專業素質修煉。同時深刻影響、感染和熏陶著學生人格的積極成長。這種以讀書及其人文趣味為紐帶的“讀書育人”,是教師和學生相互追尋生命價值的支撐,是師生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榮。
關鍵詞:語文教師;專業素質;讀書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這是古代文人的故作清高之語,但從浩瀚的歷代經典文集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民族歷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尤其注重讀書在培養人、提升人的氣質和品行方面所獨有的重要作用。“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這些關于讀書的詩句是一種明證。宋代哲學家朱熹,寫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更是把讀書和人的知識更新、氣質修煉之間的關聯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動。現今在各個學校流行的建設“書香校園”,其真諦也正是促使教師和學生的精神發育和人格的共同成長。師生應走進大師們的智慧和心靈世界,認真、虔誠、不浮躁地閱讀幾本世界名著,觸摸和傾聽圣賢的心聲,引領學生在經典中自覺、有觸動地去閱讀、描繪大師們的成長軌跡、人格特點、心理品質的圖書及其著作,走進他們心靈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與大師進行歷史和現實的對話、理解和交流,這樣沉浸在閱讀中的過程應該是一種極其美妙、舒暢的體驗!這樣的師生共讀活動顯然是彼此人文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的必經修煉之路。
作為一項為人的身心健康成長打基礎的工程,教育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種充實而圣潔的靈魂,一種虔誠而溫馨的情懷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但是“由于生存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的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周國平語)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大環境下,靈魂空虛和精神萎靡已經成為流行感冒病毒,在不少人的身體里潛伏甚至發作。人,最可怕的是靈魂空虛和精神萎靡;人,具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生長的精神,才能恪守道德和人格的標準。在社會大環境下想恪守這樣的道德操守和人格標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作為一種教書育人的職業,社會對其有著比較高的道德和人格標準,但同時教師作為社會人的一個群體,不能不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細細想來,我們所教授的所有課程,就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獨特的感知、體驗、感悟和發現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不斷“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謀求自我的靈魂充實和精神生長。這種獨特的融入自我生命的體悟和感受是建立在需要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充實之上的,有時還是必須超脫在物欲之上的。所以,我們才會時時掙扎在現實和夢想之間,才會經常困惑在精神和物質之間而不斷努力地尋找平衡的支點。
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教書育人是天職。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教師都是靈魂空虛和精神萎靡的人,那么教育出來的下一代,他們的精神世界將會是一種怎樣“不堪一擊”的虛弱?所謂的“教書育人”豈不也成了“岌岌可危”的笑談嗎?“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謀求自我靈魂的不斷充實和精神生長,堅定自己的信念恪守職業道德操守和人格標準,努力使自己擁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種充實而圣潔的靈魂,一種虔誠而溫馨的情懷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才能避免自己陷入“靈魂的日益萎靡和空虛”的狀態。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
那么作為教師,怎樣才能具有充實的靈魂和不斷生長的精神,散布明媚的陽光在學生的心里呢?答案就是——讀書。正如朱永新、袁振國等教授主編的《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一書中指出的:“和諧提升教師人文素質修養的最好的途徑就是讀書。”
單就怡神養性的角度來講,書籍中不管是令人蕩氣回腸的悲劇之情還是激動人心的豪邁之情,或是催人奮進的崇高之情以及其他的各種美好的情趣……都會在教師持續的閱讀中不斷滋養教師的情感,逐漸使之變得豐富和細膩,飽滿和高貴。在閱讀那些大家經典之作,充滿生命激情899d434dfa86cb0762bbfc733c3d9da8和智慧的言語過程中,慢慢領悟超脫的情懷和睿智的真知灼見,甚至那些平民百姓的,看似平常的平凡小事中也可以折射出可貴的品質和真摯的愛心……這一切閱讀和感悟積淀都會使教師的生命變得特別開闊、靈動、開放、樂觀、曠達、鮮亮。隨著讀書的增多、感悟的加深而日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課堂上呈現出來的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教學品位。
因為擁有了豐厚的讀書積淀,在課堂上、生活中,就能“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就能引經據典,妙語連珠,給學生以知識的充實和心靈的震撼。因為堅持讀書,從中獲得的感悟和激情將會促使他們永遠大膽創造、革新自我;永遠追求那種令學生激情滿懷的生命境界。就會更多地設法調整自己的交流方式,引領學生真實、有效地體驗和感受學習的過程,在不斷獲得的過程中真正享受閱讀、學習的快樂。我們可以試想:當一個教師懷著被無數感人的形象激動過,被春風化雨般的詩意浸潤過,被意蘊悠長的充滿哲理的文字熨服過,被濃濃的文化盛宴洗禮的心靈走進課堂時,就會全身心地沉浸在特定的教學情境里,完全地把自己融化在課堂中,才情、思考都會充分地展現出來,他的教學就會產生直達學生心靈的震撼力,從而使教學產生令人蕩氣回腸的藝術魅力。
這樣的教師進行教學,表面雖然只是他的言語世界,實質卻是他的精神世界——心靈和人格的體現。也只有這樣精神世界豐富而飽滿、專業素質出色的教師,才能以自己獨具的慧眼發現課程的獨特、閃光的精彩點,再穿插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課堂上承載以最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獲。在課堂上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個學生,也最大限度地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樣的教師,他的最大魅力就是不僅能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而且能把教學過程變成一種富有親和力的情感體驗過程,和學生快樂地一起沉浸于其中,熱愛于其中,創造于其中。
美國著名作家弗格森說:“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打開這扇門。”讀書,就能引領我們打開教師個人成長、傳播交流人類創造的智慧之窗,掌握追尋生命價值大門的這把金鑰匙,就能讓濃濃的書香伴隨我們無悔的教師生涯,就能讓書籍成為我們終身不離不棄的良師摯友。人生之路以書為侶,才能真正擁有充實燦爛的人生,美好人生請從讀書始!
參考文獻:
朱永新,袁振國.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1.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八一中學義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