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與推理能力。垂直概念的學習要讓學生經歷多種感官參與的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等操作活動,在活動中內化垂直的概念,并有效構建垂直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感受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整合;操作;構建;垂直空間觀念
“垂直與平行”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過直線和角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概念。《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與推理能力。”為此,幾何概念的學習要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操作活動,逐步內化概念,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本課時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理解垂直的概念,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等操作活動,內化垂直的概念,并有效構建垂直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感受垂直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經歷了《垂直》這一內容的教學實踐,對課堂中如何有效構建垂直的空間觀念有所感悟,下面就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在教材有機整合的過程中,強調構建垂直的空間觀念
人教版教材把“垂直”和“平行”兩個概念編排在第一課時內同時進行教學;第二課時編排學習畫垂線,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第三課時編排學習畫平行線,理解“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同一課時內編排“垂直”和“平行”兩個概念,以往的教學設計偏重于“平行”概念的教學,特別是“同一平面”的內化往往成為這課時的難點,而對“垂直”概念的理解和內化比較單薄。教學實踐證明,在同一課時內教學兩個抽象的幾何概念,對于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在概念的理解和內化上是有一定困難的,同時垂直和平行的空間觀念構建是不到位的,因此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
由于垂直現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如校園里的單杠、云梯以及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和正方相鄰的邊形成的是直角,可見學生的大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垂直的表象。為了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我對學生進行了教學前測,通過前測我們發現學生對垂直的相關認知并非一片空白。其中,對于垂直的判斷和垂直的生活經驗測試效果較好,而對于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表達不清晰,同時垂直概念的描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由此可見,從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即相交和不相交入手,在理解相交的基礎上,抓住垂直概念的本質屬性,引導學生理解并內化垂直的概念,進而構建垂直的空間觀念是本課教學的核心。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有機整合,把“垂直”概念的學習及相關垂直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課時進行學習,留有足夠的課堂學習時間讓學生經歷擺小棒、折紙片、畫垂線等操作活動,進而發展學生垂直的空間觀念。這種線性的教學設計,把垂直概念的理解和內化、垂直空間觀念的構建、垂線畫法的探究、垂直價值的感悟進行有機的整合,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又遵循了數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
二、在理解垂直概念的過程中,逐步構建垂直的空間觀念
小學幾何概念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讓學生經歷:感知具體對象、嘗試建立表象、抽象本質屬性、語言符號表征、概念內化五個階段。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屬性,溝通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內化概念的過程中,逐步構建空間觀念。為此,在本課教學時,引導學生借助具體的圖形進行兩次分類,在分類和操作的過程中循序漸進,逐層展開垂直概念的學習。
第一次層次,在初步感知垂直概念的階段,讓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等操作活動,經歷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位置關系的探究過程。首先借助學生動手畫出的兩條直線的具體圖形進行第一次分類,也就是感知具體對象階段。在分類過程中,使學生理解“相交”和“不相交”的含義,為進一步研究“垂直”做好知識的準備。如圖1:
在學生理解“相交”的基礎上,從探究兩條直線相交時的共同特征入手,引導學生觀察,進行第二次分類,嘗試建立“垂直”的表象。通過直角的驗證活動及討論,使學生對垂直概念的本質屬性——“垂直相交”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和積累,這個環節就是抽象本質屬性階段。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等概念的學習,語言符號表征階段便水到渠成。這樣,學生經歷了對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兩次分類,不但認識了“相交”和“不相交”,理解了垂直的含義,還初步建立了垂直的空間觀念。
第二層次,在學生通過二次分類理解“垂直”概念后,及時安排畫兩條互相垂直直線的活動,不但為后面的垂線畫法教學做好鋪墊,更是借助垂線畫法的討論使得學生對互相垂直的本質——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有進一步的理解。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使得垂直的空間觀念在學生頭腦中逐步清晰,同時垂線的畫法與垂直的概念緊密結合。然后用字母a,b表示兩條直線,說說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則是對垂直、垂線和垂足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
第三層次,動態展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整理過程(如圖3)。借助多媒體的動態展示,使得垂直知識的邏輯結構整體呈現,溝通了垂直與相交之間的內在聯系,即垂直是一種特殊的相交。其中,對于垂直的變式判斷,進一步加深了對垂直這一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構建正確的垂直空間觀念。
這樣先借助具體表象感悟概念,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最后動態演示溝通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這種層層推進的教學設計,使得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結合,在學生對垂直概念不斷理解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垂直的空間觀念也就逐步建立了。
三、在擺、折、畫等操作過程中,有效發展垂直的空間觀念
人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首先是根據生活實踐的經驗,依靠直觀觀察、比較、分析、概括而形成的。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空間觀念的建立一般是多種感覺器官共同活動的結果。《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明確指出:生活經驗的回憶與再現、實物觀察與描述、拼擺與畫圖、折紙與展開、分析與推理等,都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學生初步理解垂直的概念后,安排了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這三個操作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積累活動經驗,從而內化垂直概念,發展垂直的空間觀念。
擺一擺的活動,具體環節如下:
1.擺一擺
(1)用兩根小棒在桌面上擺出互相垂直的情況;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檢驗。
(2)同桌合作,在桌面上擺出互相垂直的情況。
(3)同桌合作,在空間中用兩根小棒擺出互相垂直的情況,想一想,可以怎樣來擺?
讓學生借助頭腦中垂直的表象,通過自己擺一擺,同桌合作擺一擺等環節,把抽象的垂直概念進行物化,同時把在桌面上擺小棒延伸到空間擺小棒,讓學生初步體驗同一平面的不同情況,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折一折的活動,具體環節如下:
2.折一折
師:把這張正方形的紙片折一折,使兩條折痕互相垂直,可以怎么折?
學生嘗試;匯報交流;探索不同的方法。
師:大家折的方法盡管不相同,但在折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折紙活動,再次把學生頭腦中的垂直表象進行物化,借助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的活動讓學生積累創造垂直的經驗。對不同折紙方法的探索,使得學生頭腦中垂直的表象更為豐富,垂直的空間觀念不斷發展。對不同折法共同特征的討論,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垂直的本質屬性是相交出現了直角。這種半抽象的操作活動需要學生頭腦中垂直表象的支撐,在學生思考、想象的過程中鞏固了學生垂直的空間觀念。
畫一畫的活動,具體環節如下:
3.畫一畫
(1)學生嘗試畫垂線。
師:剛才大家折出了兩條互相垂直的折痕,現在要來畫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這里有三組練習,請你自己選擇一組,先想象垂線在什么位置,再按要求畫一畫。
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過直線上一點畫出它的垂線;過直線外一點畫出它的垂線。
(2)同桌交流畫垂線的方法。
(3)全班匯報展示。
師:你是怎么畫的?把你的畫法給大家說一說。
(4)教師小結。
師:我們先放一把直尺,與已知直線相交,再借助三角板的直角使得直尺與直線相交成直角,最后沿著直尺的邊沿把這條垂線畫出來,最后標上直角符號。
通過畫一畫的活動,讓學生經歷借助直尺和三角板共同畫垂線的過程。在學生畫垂線時,先要求學生想象垂線在哪里,然后再動手畫,這樣,當學生頭腦中能呈現垂線正確的位置時,學生大腦皮層中垂直的表象已經建立,垂直的空間觀念得到了增強。同時,三個題組的設計,讓不同的學生在練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更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由此可見,上面三個環節中學生經歷具體、半抽象、抽象三個層次的操作活動,學生在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垂直概念的理解,垂直的空間觀念不斷得到發展,同時也讓學生積累了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垂直”這課的教學實踐,我感悟到只要符合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和認知規律,有機整合教學內容,抓住幾何概念教學的核心環節——內化概念,通過分層有效的操作活動,垂直的空間觀念一定會不斷發展,幾何直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 浙江省余姚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