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住。”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采用“切入”教學法進行教學。通過巧選切入點、巧握切入時機、巧選切入手段等,既達到直奔主題的目的,又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一、巧選切入點
1.從題目切入
教材的有些題目以精練扼要的詞語揭示了文章的線索、中心事件或主題,這樣就可以直奔題目,從題眼切入。如,《可愛的草塘》一文,“可愛”是什么意思,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草塘的可愛?以此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把握了作者“喜愛草塘”這一中心要點。
2.從中間切入
文章中間的過渡段就是切入的突破點。過渡段是上文內容簡明扼要的總結,又啟示下文要學習的要點,使整篇文章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從過渡段切入,可以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弄清行文線索。
3.從結尾切入
有的文章結尾起著總結全文,點明中心,升華情感的作用。這樣從結尾切入,有統領全文、提綱挈領的作用。如,教學《落花生》一文,我就用這種方法,QSgLOcXosGifZslyG/Z3kw==圍繞文章最后一段話提出兩個問題:(1)讀課文把父親的話找出來。(2)想一想,為什么父親的話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引導學生自學課文。精講時,再由第二個問題引出幾個輔助問題幫助學生著重理解父親兩段話的含義。這節課只是改變了一下教學程序,就大大縮短了教學過程,節約了很多時間,對重難點問題精解細剖,把故事情節不是很生動的課上得生動有趣。
二、巧握切入時機
1.在懸而未解時切入
學生遇到難題,一時半刻解決不了但又很想知道答案時,便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此時便是切入的良機。教學《蛇與莊稼》一文,學生審題質疑:蛇是動物,莊稼是植物,怎么把它們放在一起呢?我故弄玄虛:是啊,蛇和莊稼毫不相干,但題目用“與”把它們連在一起,可見兩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有什么聯系呢?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課文就明白了。這樣的切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把探究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2.在矛盾沖突時切入
“矛盾”往往是課文的精華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矛盾點”,再切入重要問題加以點撥,給學生營造一個辯論的舞臺,使他們在“辯”中明理,在“辯”中長智。
3.在情感涌發時切入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涌發時,人的情緒特別興奮,思維特別活躍,自然啟悟的作用也就特別的顯著。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我通過播放錄像、錄音朗讀等手段,激發學生對總理無比懷念、無比崇敬的情感之后,及時切入問題:“同學們,周總理為什么深受全國人民的愛戴和崇敬呢?”學生便紛紛各抒己見:“因為總理關懷少先隊員”“因為總理關心人民”“因為總理生活儉樸”……你們能舉例說明嗎?我進一步引導。然后,再指導學生學習最后一段,讓學生在短暫的“幸福”與“悲痛”的情感驟變中體驗與總理“生離死別”的真實感受,加快學生情感升華進程。
三、巧用切入手段
1.語言渲染切入法
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精確,還應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
2.感受體驗切入法
即在教學之前,讓學生直接對教學情境先行體驗,獲取初步感知,對繼續學習起鋪墊作用。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這課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動之以情。我在教學時點燃幾根蠟燭,讓學生把手慢慢地靠近火苗。不一會兒,教室里一片嘩然,大家都叫痛,這時我說話了:“同學們,這一點火,大家就受不了,你們想一想,邱少云可是被烈火燒身的呀!”經這么一點撥,學生還沒有學文,對英雄的意志就敬佩了幾分。隨著我的步步引導,英雄的形象愈發高大,學生的情感自然訴諸于心、于嘴、于行。
3.影視和錄像切入法
影視錄像可為學生創設一個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一種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感受。如,我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在一段優美的導語之后,即讓學生觀看廬山的影視教學錄像,伴隨著優美旋律的配樂朗讀,展現的是天然山水畫面,香爐峰冉冉升起團團白煙,白煙彌漫在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照耀下,遠遠望去,好像萬縷紫色的云霞,氣勢磅礴的瀑布,像飛一樣從山上直瀉而下。錄像播完了,我及時地切入:“同學們,廬山是非常美的,作者筆下的廬山更美,讓我們充滿激情地朗讀,好嗎?”這樣富有感召力的語言,使學生獲得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感受。
(作者單位 福建省詔安縣后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