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具有經驗性,只有通過反復實踐,才能得以熟練化、自動化。因此,在語感訓練中,必須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語言比較、品味、分析的機會,引導學生體會語言間的細微差別,從而積淀語感。
一、運用朗讀,誘發語感
朗讀助理解,以朗讀抒情。閱讀中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必須在閱讀中加強朗讀訓練,老師在解疑的同時加強范讀加以指導。可采用聽讀、評讀、引讀、對比讀等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品詞品句,提高語感能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讀“春天的小興安嶺”一段時,用輕而緩的語調范讀,然后讓學生模仿,通過對春天小興安嶺的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的描寫,使學生細細品味出春天給小興安嶺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感受,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新的感受。
二、通過比較,誘發語感
一般來說,課文語言簡潔流暢:優美生動。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整體和諧及內在意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對語言要有意識地通過比較、揣摩、品賞、挖掘,誘發學生的語感,使其達到領悟。
如,我在教《做風車的故事》一文時,有這么一長句:“奶奶給他的零用錢,他總是攢起來買鋸、買斧頭、買鑿子。”我又有意給學生加了一句,如:“奶奶給的零用錢,他總是攢起來買做手工的工具。”讓學生和書中一句比較,讓學生從對比中感到原文一句表達更具體、語言更流暢、節奏更分明,寫出了牛頓省吃儉用陸續置齊手工工具的不易,展現了他對手工制作的喜愛與執著,給學生以鮮明、清晰的印象。
三、巧用直觀,誘發語感
語句是有概括力的,但挺抽象的。只有使概括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才有可能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才能對這個詞句有個體的感受。因此,在教學中巧用一些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比較抽象難理解的詞,就會達到誘發語感的目的。
如,我教學《初冬》一文時,有這樣一句話:“近處的田野、樹木像隔著一層紗,模模糊糊看不清。”“隔著一層紗”是什么感覺?模模糊糊又怎樣理解?教學前我準備好一條白紗巾,教學中,我把白紗巾展現在教師面前,讓學生透過紗巾觀察教師的面部、并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觀察,得出結論,那就是老師的面部因隔著紗巾,看不太清楚。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給予肯定,這種感受就是模模糊糊。因此,“模模糊糊”一詞就是在個體眼前像隔著一層紗的感覺。
四、激發現象,誘發語感
想象會使學生對言語有更深的感覺和理解。因此,在閱讀時,要幫助學生憑借想象感覺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的意蘊與情感。
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有這樣一句話:“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他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其中“細雨如絲”“貪婪地吮吸”“伸展”“歡笑著”。我通過這些詞句的分析激發學生想象成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溫暖的懷抱里,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迫切的動作和歡快舒暢的情緒。通過想象,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那種在春天里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機的動人意境。
總之,語感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不盡。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引發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語感并且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新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