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種文化,一種語言,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數學學習方式。長期以來,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學習方式單一、被動,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情況。新的數學課堂,學生學習方式應該是主動探索性、主動學習的行為。
關鍵詞:數學學習方式;數學課堂;主動探索;主動學習
我們的數學課堂上應該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已成為推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關鍵,現代學習方式的本質就是引發學生主動探索性、主動學習的行為,而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須引起廣大教師角色的改變,教學時空的全面開放。在學習方式的構建中,促進學生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
一、能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有很大的變化,已不是主體地位,而是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在接受外來信息的時候,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例如,張伯伯要用長20米的籬笆,靠著自己的一面院墻圍出一塊菜地,你認為圍成什么形狀的菜地面積最大?大約是多少?學生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時,開始時顯得無從下手就有些沒有耐性,這時老師應該加入學生的行列,真正與學生合作,起到引導作用,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什么圖形的面積最大?接下來,學生會進入沉思的狀態,反復思考,可能又會出現疑問,這道題是靠自家的一面墻圍的菜地,圓的面積最大,但是圓不可以,你們會想到什么?有的學生就會脫口而出,半圓。這個問題就會解決了,這樣學生就成為認識的主體,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問題進行了新的理解,進而進行了再加工、再深入的思考過程。
二、自主性
學生的學習目標由學生自己選擇,如學習速度、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當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或解決某些數學問題時,可以自己制訂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當學生制訂完之后,主觀上能自我控制,并且有一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更能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創新性
豐富而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形成創新意識的前提,無“知”必無能,有“知”未必有能,需要知識和能力協調發展,教學中既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更要使學生發展知識的產生過程,從中汲取豐富的智力營養。思維要呈現多樣性、批判性,敢于持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學思維才能有所提高。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圓的面積”的產生過程,一般都是用到了我們數學上常用的數學方法——轉化方法,也就是把未知的知識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這樣就把圓轉化成為我們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多種方法,進而推出圓的面積,以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這樣學生在解決其他問題時就會舉一反三,能夠想到應用轉化的數學思想,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
四、個性化
數學課堂應體現數學的基礎性,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因材施教,允許學生有差異,但沒有“差生”,可以有潛質生,每個個體差異將成為一種資源,學生的別才別趣、特智特能都能受到尊重與保護。他的個性和特長因此就能得到充分發展。
五、效益型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效性,學習也是如此,學習過程是一項大的投入,國家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必將獲得收益。學習的效益已經不是“學會”,而是“會學”,不是“儲存”,而是“活化”。學生離開學校仍能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技能為祖國的四化作出自己的貢獻,這足以看出,學生走入社會仍能持續發展,不僅能獲得即時的學習效益,而且有長遠的發展效益。
綜上所述,一個人的學習方式直接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及生存方式,而一代人的學習方式是被動接受型的還是主動探究型的,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命運。因此,給學生提供盡量多的學習機會,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天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這種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生成性的學習方式是非常有意義的。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區包鋼十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