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教學一直以來都是讓許多教師頭痛的課型。在詩歌的教學中,許多學生都只能停留在詩意的層面上,而無法領(lǐng)悟到詩詞豐富、精妙的內(nèi)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著力引領(lǐng)學生透過字意來體會詩的意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古詩學習,從而使其愛上古詩詞學習。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兩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古詩的教學,講究要將學生領(lǐng)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詩情畫意地學古詩,讓學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學習古詩、吟誦古詩,使學生樂學古詩。
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設符合詩意的詩境呢?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進入意境;可以緊扣語言賞析進入意境;可以以圖配詩,感受情境;可以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可以指導朗讀,體會情境等。但小學生喜歡直觀的事物,而古詩中所描述的情境大都離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欣賞意境時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顧他們的特點。隨著多媒體技術(shù)的廣泛運用和日益普及化,在古詩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嘗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出更加直觀、更加富有詩情畫意的意境,促進學生的古詩學習。
一、圖解文意,創(chuàng)設情境
古詩教學中常見的寫景詩,詩句優(yōu)美,仿佛能帶領(lǐng)人們走入一幅幅圖畫當中,給人無限的美感。這時,我們運用多媒體出示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如《鄉(xiāng)村四月》里“綠遍山原白滿川”一句,展示的是江南農(nóng)村的美景。很多孩子從未見過那里的景象,當老師出示了滿山遍野的桑樹及泛著白光的稻田圖時,學生對“綠遍山原”和“白滿川”產(chǎn)生了直觀的印象,朗讀起來會帶有強烈的向往之情和贊嘆之情;《飲湖上初晴后雨》里“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展示的是西湖美好風光。我們都知道西湖的景色堪稱一絕,如果我們能帶領(lǐng)學生親身到西湖邊走上一圈,親眼看看那里的美景,學生體會“好”和“奇”又有何難?當老師出示西湖風光圖后,學生在圖中景的基礎(chǔ)上展開想象,深深陶醉其中,猶如走進了仙境。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古詩里所描繪的故事和畫面是遠離學生生活的,如一些反映農(nóng)民生活的詩、送別詩等,這就更需要我們運用有效的媒體手段盡快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便他們與文本對話,體會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四時田園雜興》里“晝出耘田夜績麻”一句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辛苦勞作的場景。但“耘田”和“搓麻”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似乎遠了點,光從字典上來解釋還不足以形象了解。當教師遠用多媒體出示一幅農(nóng)民耘田圖時,圖中的老漢跪在田中伏下身子的樣子加上教師深情的引讀,學生很快就產(chǎn)生了對老農(nóng)辛苦耘田的贊美之情,再讀詩句時就自然而然能讀出贊嘆和敬佩的語氣。
二、音樂激活,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古詩情境僅有圖來輔助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說得好:“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一幅畫中如果能有動聽的聲音或美妙的音樂,就能更大地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知器官,畫的形象就能更清晰、更生動地展示在大家眼前,學生學習古詩也就更能貼近詩境了。
以往,我們運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一種適合詩中氣氛的感情,如教學《絕句》時,為體現(xiàn)“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則可以色彩明麗的春景圖為背景,配以輕快活潑的琵琶樂,將學生帶入生機勃勃的春境。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以淡化的鸛雀樓為底圖,配以雄渾的古琴樂曲,營造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豪放、曠達、磅礴的氣勢,對理解詩意能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現(xiàn)在,我們還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多媒體的影音資源,讓美妙的聲音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如《望廬山瀑布》里,“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是千古傳誦的佳句。我認為,僅僅觀賞廬山瀑布的樣子是遠遠不夠的,就好比在看一幅沒有生命的畫。如果試著讓學生閉上眼睛靜心聆聽瀑布流水的聲音,如此雄渾震撼,我們又能從瀑布聲中聽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恐怕這比有形的景物更能給學生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鄉(xiāng)村四月》里子規(guī)鳥的叫聲在煙雨蒙蒙中顯得無比的歡快,這種叫聲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些遙遠,我們不如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耳聽一聽。“空曠的田野中傳來一兩聲鳥叫,聲音越來越近,你聽到子規(guī)鳥在唱些什么呢?”這些問題一出,就引發(fā)了學生對文字和圖畫以外的無限遐想。而在本課結(jié)束前,教師為了讓學生將古詩記在心中,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將古詩配上音樂讓學生歡快地唱一唱。別說,那古詩就是跳躍的五線譜,學生不但背得快而且記得牢,回家還想唱給父母聽。這讓我想到,在古代古人的確有為古詩譜曲的做法,為什么我們不運用多媒體音樂為學生帶來這種更簡單有趣的學習呢?
三、再現(xiàn)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
隨著多媒體的發(fā)展,動畫的產(chǎn)生將圖畫、聲音等過往多媒體常使用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不僅有聲有色,還能更準確、更有效地傳達出詩中想表達的意境,在古詩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動畫中有視覺上的黃鸝、翠柳、青天、白鷺,有聽覺上的黃鸝的鳴叫,有近景“萬里船”,遠景“千秋雪”等,作者從多角度為我們構(gòu)建了一幅聲、色,動、靜,遠、近,線、點、面結(jié)合的絢麗而生動的春的立體圖景。只要教師啟導得當,這幅美麗的圖畫便會通過學生的想象映現(xiàn)在他們的腦海里,產(chǎn)生如臨其境的感受,令他們經(jīng)久難忘。
教學古詩《所見》時,讓學生邊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蟬的動畫片,邊聽森林中潺潺的溪水聲、悠揚的笛聲和知了的鳴叫,讓他們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快就能體會到古詩中迷人的意境和鮮明的形象,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強烈興趣,從而輕松愉快地走進文本之中。
其實,運用動畫創(chuàng)設情境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牧童》里小童在林中歡快歌唱的情景,小童臉上那歡快的表情、手上拿著枝條一甩一甩輕快的動作,無不可以幫助學生體會小童當時的心情;《小池》中蜻蜓繞著荷葉飛舞,立在枝頭的樣子,看上去它們是多么喜愛這兒的美景啊;《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從百花中慢慢探出頭來伸出墻外,詩中所表達含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解詞達意,創(chuàng)設情境
在古詩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還能有效地解決詩中的一些難點字詞,掃清學生的學習障礙,以便學生能更入情入境地學習古詩。如《草》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句,對“又生”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冬天百花凋謝和春天花草茂盛的對比,告訴學生只要“根”還在,旺盛的生命力是扼殺不了的,這樣學生的心就更貼近“小草”的心,以心換心,更能讀出對它們的敬佩之情。《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對“盡”“唯”的字義理解較易,而對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卻難體會。因此,我們可以播放課件:一只小船在江上慢慢駛過,越來越遠,直到不見,只留下滾滾流去的江水。這時,學生仿佛站在了江邊也在看著這一切,想著自己的朋友即將離去,這些詞透出的傷感就會很快涌上心頭,學生再讀這兩句,從而讀出對好友的不舍。
其實,要想在古詩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詩境,還需要教師能深入鉆研文本,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文本,再加上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就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學得扎實有效,也能使學生體會到古詩學習的快樂。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