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門具有深度的學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記錄者,學好歷史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但是在學習中不僅學生要學,老師也要教,這樣才能將教與學聯系在一起,更好地掌握好歷史這一學科。
在歷史教學中,老師要發揮自己的一切能力使學生喜歡這門學科從而學好這門學科。雖然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是也一直在進步發展,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對未來發展的藍圖、看法以及做法,達到前車之鑒之效,讓我們在未來可以走得更高更遠。但是怎樣讓學生學好歷史這門學科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有時學生會覺得這些內容離得太遠,讓他們沒有熟悉感不知道要怎樣去學習,有的學生還認為這門學科太枯燥、乏味,沒有意思從而提不起精神去學習這門學科。這一切就都要看老師怎樣去化解,去教授歷史這門課程。在歷史這門中規中矩的課程中我認為老師要運用創造性思維去教授知識,可能會讓歷史更加容易讓學生理解,讓學生吃透。在課堂中老師要隨機應變,用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分析思維、縱向思維、橫向思維、逆向思維和正向思維,去講授知識,相信這樣的話就不會使歷史知識這樣公式化,可以讓學生更加感興趣,更加喜歡并且接受這門學科,在此中收獲知識。老師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成分的互補來提高自己的講課能力,并且從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去更好地學習歷史。
老師要注意在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不被已有的偏見束縛,例如,在講授中國戰爭史的課程中,讓學生盡情地發散,不要被已有的課本所束縛住,要從電視、電腦、網絡中不斷去尋求更多的史實。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采用一題多解、一文多用、一物多用等方式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做題不要被已有的圈圈框框所套牢,要學會跳出這個圈子看問題。在做題中,一則史實資料可以被不同的問題所運用,老師也要教會學生在一個問題中解出不同的答案。還有在教學中,老師要加強學生的縱向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善于多方面從有關甚至是無關的知識經驗中吸取營養得到啟發,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且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培養學生學會沿著反方向思考問題,逆流而上進行思考,往往都會取得出奇制勝的結果。在研究一個問題久了,久久找不到出口,就需要學生學會逆向思維,這樣就有可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在歷史授課中經常就需要學生這種思維,特別是在評判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有時候總是以正向思維去評判去猜想并不一定是最佳的答案,需要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維去解答。有時候在教學中老師往往只會強調意識思維在教學中的作用,而忽視了潛在意識的重要,在我認為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只有激發學生的潛在意識的積極性才能激發學生去進行有效的學習。潛在意識能夠使學生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重組,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可以在學生意識達到緊張的狀態下暫時將問題擱置,休息一下,給潛在意識一個機會可能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這就是我認為的歷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學會創造性地教學,不管是難的簡單的,有意思的無意思的,只要老師能夠這樣去教學相信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多,在教學中老師也要教會學生創造性地去學習,相信這樣也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