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特色的醞釀及確立
我校的領導和老師,一直想把學校辦成具有地區影響力的特色學校,為了這個目標,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本著優勢崛起的原則,發現和梳理學校的優勢。我們梳理出學校的很多亮點,學校的童聲合唱很有基礎,曾在市內獲獎,我們想把這個亮點放大,形成學校特色,讓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合唱訓練,但是,只有一個音樂教師能給學生提供這樣優質的教育,這很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所以我們放棄了。又發現學校的語文“三本訓練”搞得很好,學生的作文寫得不錯,單純從特色教育這個角度出發,把它確立為學校特色是可以的,但我們更想把學校辦成品牌學校或地區名校,這樣,僅有某一方面的特色是不夠的,必須有全方位的提升,這就必須要有辦學理念支撐。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辦學、治校、育人的指導思想或思想觀念,是來源于辦學實踐又作用于辦學實踐的理性認識和價值追求,有了理念就有了靈魂、有了支撐、有了方向。
大家經過認真的反思,一致認為,我們的教育,不應該目光短淺,急功近利,而應該放眼學生的一生,從習慣養成、學習方法、樂學態度上著手,努力使學生能夠自學自勵、志向高遠、人格健全、基礎扎實、特長明顯、善于實踐、努力創新,使他們潛蘊的生命能量,有持續發展的源泉、動力和后勁,使他們走向社會后能夠通過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實現可持續性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于是,習慣·方法·樂學三位一體的理念成為我校的辦學理念。
二、“習慣·方法·樂學”的主要內容
我校的學生習慣培養主要從三方面著手。(1)做人習慣,如,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到文明有禮貌,遵守紀律,知錯就改,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做事習慣,如,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節約時間的習慣、做事不拖沓的習慣、樂于助人的習慣、自我管理有條理的習慣。(3)學習習慣,如,提問和討論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經常的閱讀習慣、質疑習慣、反思習慣。
古人說:“授人以魚,只借一餐;教人以漁,終生受益。”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高效、適合實際的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更加主動,興趣倍增,對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的學生學習方法訓練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讓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要按照教師設計的預習提綱閱讀書本知識,邊讀、邊思,把難理解和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做上記號。(2)指導學生掌握聽課的方法。要邊聽課邊思考、邊思考邊總結、邊總結邊記錄。(3)課后復習要及時。要用循環復習法進行復習,學過一個單元之后及時復習,然后再學下一單元,學完第二單元之后,再把這兩個單元綜合起來系統復習,以此類推,循環至終。
習慣·方法·樂學,其核心是關注學生做人,關注學生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積蓄后勁,這就是我們的辦學目標。
三、落實理念的推進措施
落實“習慣·方法·樂學”的理念,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推進活動。
1.召開會議,統一思想
我們召開領導教師工作會議,剖析“習慣·方法·樂學”理念內涵以及踐行理念的意義,向全體領導教師闡明:今后學校的工作核心就是“習慣·方法·樂學”,凡是符合這個理念的教育行為就要堅持,就要優化,就要發揚光大;凡是不符合這個理念的,就要反思,就要矯正,就要浴火重生。
2.創設環境,自省陶冶
為了讓學生養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我校在樓前兩側擺放了兩個垃圾桶,雖然這樣的擺設有礙觀瞻,但是對學生的習慣養成起了很大作用。沒有這擺設之前,操場上總是有垃圾,有了這個擺設之后,再也看不到操場上的垃圾了,能看到的是學生自覺地將垃圾扔到桶里的溫馨場景,這樣的習慣將伴隨學生的一生。學校的走廊文化也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將走廊文化的主題確定為“省、行、星”,一樓主題為自省的“省”,布置了熱愛祖國、尊敬師長、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孝敬父母等宣傳畫;二樓主題為我能行的“行”,布置了學生的書畫作品;三樓主題為明星的“星”,布置了航天英雄楊利偉、鋼琴家朗朗、電影明星成龍、自強不息的洪戰輝等名人畫像。將學生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好的行為習慣在無形中會得到鞏固,正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記錄言行,積累經驗
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一本踐行“習慣·方法·樂學”理念行為記錄本,要求教師將每天的教育行為做好記錄,目的是不斷強化教師的理念意識,讓教師理念逐步變成行為自覺。
4.修訂方案,考核教師
為了讓教師重視這項工作,修訂《教師考核方案》,增加踐行“習慣·方法·樂學”理念內容,讓教師的工作能得到公正的評價,進而提高教師踐行理念的積極性。
以上是我校特色教育開展情況,也許我們的想法很膚淺,我們的做法很幼稚,但是,這都是我們工作的“生活真實”,我們將腳踏實地、創新進取,為早日把我校建成地區名校而努力工作。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莊河市昌盛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