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超7成股票上漲,而其中最耀眼的無疑是創業板板塊,截至5月27日,創業板翻番股票已達15只,在宏觀經濟弱復蘇的背景下,創業板何以會引爆“流行”得到市場的關注及資金的追捧,無疑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根據格拉德威爾的流行理論,對創業板進行一番“庖丁解牛”式的分析后,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與諸位讀者進行分享。
第一法則——個別人物法則
在面對誰創造了流行這個問題,格拉德威爾談到了必須有三類人共同進行信息上的傳播才有助于“流行”的爆發,即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其中聯系員是指那些具有對人群天生具有吸引力、有熱情、有魅力的人,對于A股市場而言,相比以傳統周期性行云集面目示人的藍籌板塊,以成長、小盤、概念著稱的創業板無疑對于投資者最具有吸引力,畢竟“炒新”、“炒小”、“炒概念”是A股市場的傳統,散戶結構為主的投資者構成助長了這種非理性傳統的延續。
因此,盡管投資的理性告訴我們時至今日創業板的估值已經很高,但人群的理解卻是創業板能夠代表未來可以實現“中國夢”的行業和公司,因此估值應該采用“市夢率”而非“市盈率”,聽起來很夸張,但確實這種提法很有“吸引力”。
內行則可以理解成為掌握信息最多的人或者最具行業影響力的人,對于此次創業板行情,機構所扮演的“內行”角色,對于創業板的“流行”也起著隨波助瀾的效果,簡單以今年創業板漲幅前四名的公司來看,其年報顯示機構持股占比都在30%以上,其中年內漲幅237%的掌趣科技年報中機構占比達47.50%,由于機構投資者重倉股素有“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之稱,故而盡管年初的行情表現了比較明顯的藍籌特征,但當市場風格轉向創業板之后,人群豁然發現,原來機構投資者很早就對創業板有所布局,“唯恐落后”的市場心態推動創業板的估值進一步高企。
第二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
附著力法則是指“流行”本身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能被大量人群所接受的具有吸引力、易于傳誦、具有傳染性的信息。對于A股市場而言,廣大民眾對于新一屆政府推進改革的期待,使得“中國夢”成為最具傳染性的信息,同時從創業板本身的推出到今年的表現,自始至終也都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創業板”字眼本身也同樣是具有“流行”因素的信息,因此當“創業板”遇到“中國夢”,特別是創業板“賺錢效應”顯現后,對于投資者及資金的吸引力迅速變強,創業板的“流行”具有了充分的條件。
第三法則——環境威力法則
環境威力法則是指“流行”本身必須處于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才能夠爆發,就好比“流感”多集中于春秋兩季,其中環境威力就是指春季及秋季復雜多變、干燥的環境使得人群體質下降且流感病毒易于傳播。而更為投資者熟知的“破窗理論”,其環境威力則包括有偏僻黑暗、人群稀少的停車環境及一輛車窗有破損的汽車。
對于今年A股市場而言,創業板得以“流行”的環境威力則主要包含兩方面。其一,經濟整體的弱復蘇格局。盡管春節前的A股行情是以銀行、地產為代表藍籌板塊引領,但伴隨經濟數據的走差,這使得傳統周期性行業密集的藍籌板塊面臨著企業盈利增幅放緩及估值修復的“瓶頸”,僅以創業板指連續上漲的5月為例,最新的經濟數據包括有5月匯豐PMI速報低于預期、中國1-4月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增長11.4%,同比增速低于去年同期,甚至李克強總理在柏林訪問期間談及“中國需要實現7%的年均增長率”暗示了對于經濟低增長的容忍。而資金對成長及收益的“追逐”則永不停歇,這使得當傳統行業藍籌板塊遭遇“成長的煩惱時”,資金將票投給了更具有“成長”概念的創業板。
其二則是今年以來基于經濟弱復蘇、具有超預期的“衰退性寬松”流動性。雖然一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弱增長,但向市場注入的流動性則呈現明顯的寬松態勢,比如一季度超6億的社會融資總額以及連續3月同比上漲的M2,特別是在今年債券發行放緩、IPO遲遲不見“開閘”的市場環境下,寬松的流動性也使得創業板的估值“一高再高”。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的創業板行情具有了符合“流行理論”的三大法則,具有了“流行”的充要條件,而在“流行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好的”問題面前,筆者認為當推動創業板行情的“成長預期”和“流動性寬松”發生改變時,也許會是創業板“流行”行情行將結束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