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時代的新年是非常長的。過了元宵燈節(jié),年景尚未完全落幕,還有個家家邀飲春酒的節(jié)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覺里,其氣氛之熱鬧,有時還超過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時,注重在迎神拜佛,小孩子們玩兒不許在大廳上、廚房里,撞來撞去,生怕碰碎碗盞。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時,腳都不許擱住灶孔邊,吃東西不許隨便抓,因為許多都是要先供佛與祖先的。說話尤其要小心,要多討吉利,因此覺得很受拘束。過了元宵,大人們覺得我們都乖乖的,沒闖什么禍,佛堂與神位前的供品換下來的堆得滿滿一大缸,都分給我們撒開的吃了。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說實在的,我家吃的東西多,連北平寄回來的金絲蜜棗、巧克力糖都吃過,對于花生、桂圓、松糖等等,已經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歡的是什么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
八寶酒,順名思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不知是南棗還是北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要泡一個月,打開來,酒香加藥香,恨不得一口氣喝它三大杯。
我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聞我的嘴巴,問我喝了幾杯酒。我總是說:“只喝一杯,因為里面沒有八寶,不甜呀。”母親聽了很高興,自己請鄰居來吃春酒,一定每人給他們斟一杯八寶酒。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地,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都很少吃的。人家問她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國貨的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xiāng)自己釀的酒呀。”
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xiāng)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選自《母親的金手表》,琦君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有刪節(jié))
鑒賞空間
思鄉(xiāng)是《春酒》的一大主旨,故鄉(xiāng)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蒙。文中,琦君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匯集于“思鄉(xiāng)”這個焦點上:農歷新年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戶戶喝春酒,“我”在多年之后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制 “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著“家鄉(xiāng)的味道”展開。
一群鄉(xiāng)鄰,諸多風俗,多般“年味”,劉紹棠以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生活場景,令人向往;一杯春酒,一群鄉(xiāng)人,一種味道,琦君以精巧的構思、獨到的筆法,醉倒了一個個讀者。
【讀有所思】
細節(jié)是文章的血肉和生命。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不僅豐富了內容,而且活化了人物形象。請結合《春酒》中具體的語言,感受細節(jié)描寫在刻畫人物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