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夕次盱眙縣①
(唐)韋應物
落帆逗淮鎮,②停舫臨孤驛。③
浩浩風起波,④冥冥日沉夕。⑤
人歸山郭暗,⑥雁下蘆洲白。⑦
獨夜憶秦關,⑧聽鐘未眠客。⑨
【注釋】
①次:停泊。盱眙(xūyí)縣:今屬江蘇,地處淮水南岸。
②逗:停留。淮鎮:淮水旁的市鎮,指盱眙。
③舫:船。臨:靠近。驛:供郵差和官員旅宿的水陸交通站。
④浩浩:盛大的樣子。
⑤冥冥:昏暗,昏昧。
⑥“人歸”句:意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⑦蘆洲:蘆葦叢生的水澤。
⑧秦關:指長安。秦:今陜西的別稱,因戰國時為秦地而得名。
⑨客:詩人自稱。此句意為孤獨之夜,懷念家鄉。
【經典背后】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秋,韋應物自長安啟程,由黃河入淮河,去滁州赴任。這晚的舟行之處,千里淮河正穿越盱眙縣境內,于是韋應物便舟次盱眙,停船安歇。
那年秋天的盱眙的黃昏應該比現在更簡約一些,河岸邊觸目皆白茫茫的蘆葦,夕陽暈染,輝煌無比。這個山水兼備的小城給了他較好的印象,秋天的風物也令他心事蒼茫,以至于一夜未眠。
那一夜,他想到了什么呢?那年他已經47歲了,百轉千回的人世曲折都化作千山萬水旅程上的一絲秋風般的嘆息。他或許會想到“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的潑天富貴,不禁要苦笑;或許會想到伴其20年的結發妻子長眠于長安城外后“望昏入門,寒席無主”的孤單生涯,不禁要傷感。他最知愛欲繁華不能常保,卻又不能斷絕于紅塵。在這新的旅途中,在這秋天的夜晚,他只能以無眠來盤點人生。
第二天清晨,都梁山上的寺廟鐘聲響起,他在驛站披衣而起,覺得應該寫首詩。詩里,他只是簡單地說一句“憶秦關”,具體憶什么,都在這首詩的空白之處。他沒想到的是,這次無意的泊舟卻泊在了中國文學史上,這一夜的未眠造就了盱眙縣歷史上最詩意的夜晚。
在《唐詩三百首》里,直接在詩題上明確寫上縣名,并細致摹寫縣城風物的,并不多。《夕次盱眙縣》這首詩就在該書第一卷,在書中三百多首精品詩作中也很顯眼。當年盱眙的那個秋天給了韋應物詩的靈感,韋應物也讓盱眙在文學史上得以不朽。
韋應物眼中的盱眙縣我們已無法親眼目睹,我們能感受的只能是現今盱眙的風貌。本文所配的幾幅圖就是現在盱眙淮河兩岸的風光,哪一處是當年韋應物的停船之地呢?
(改編自網文《淮上夢談》,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