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的大城市的地鐵站出口,或者其他地方,我們會見到“三維”的地圖,在這種地圖上,能夠看到每一棟大樓的外觀形狀,畫得惟妙惟肖,這些“三維”地圖是怎樣繪畫出來的呢?記者帶你到大本營一探究竟。
原來,這些“三維”地圖的制作過程就像“搭積木”。制作這些“三維”地圖的某公司3D地圖部主管告訴記者,做一個三維地圖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此同時,又有明細的分工和有序的步驟,“是個技術活”。
首先,公司會購買該城市的衛星圖片作為參考,將一個城市分成不同區域和板塊,然后要進行“外業”(用過電子地圖的人都知道,電子地圖最方便之處在于輸入一個路名、商廈名甚至店鋪名,很快就能檢索出來地圖上的位置。這些“關鍵詞”在電子地圖行業被稱為“興趣點”。“興趣點”的名稱和地理位置信息的采集工作,在業內被稱為“外業”),和普通的電子地圖的外業不同,他們不但要記錄興趣點和地理信息,同時也要拍攝建筑外觀圖片,以便進行三維建模。
接下來的工作就很像小孩子玩的“搭積木”了。“外業做好了,就進入建模畫圖階段了,也就是開始畫地圖了。”主管邊介紹邊領著記者走進了公司里負責 “畫地圖”的部門辦公室,記者見到,這間辦公室里有近30名工作人員在緊張地工作。“我們都有明確分工”,主管解釋,有的員工負責根據外業收集的照片和衛星圖片做“樓房”的模型,有的員工負責繪畫細致的底板地圖,有的員工則負責為“三維城市”加上各種綠化設施使其更美觀。
記者見到一位員工正在電腦里建一座住宅大樓的模型,顯示器里的大樓已經脈絡清晰,精細度高,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每一層樓。只見這位員工不時調出衛星原圖和收集到的素材圖片進行對比,然后作微調。“每一棟建筑都要做得這么精細嗎?”記者問道。主管說:“是的,每一棟建筑都是這樣做出來的。”他表示,一個約有40棟建筑物的區域,大概一個星期就能夠完成建筑物的建模。
(摘編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