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在外出差,晚上電話打給你方便否?”在記者提出采訪需求時,電話那面的私募大佬顯得隨和謙遜。根據私募基金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新價值15期名列同類1583只產品第8名,這也使得該產品的掌舵人羅偉廣時隔2年再次躍入大家的視野,然而經歷了幾次牛熊的洗禮,如今的羅偉廣面對各種聲音則表現出的更多是淡定。
“正常收益水平應該是20%”
羅偉廣,2009年私募冠軍,曾經被評為“中國最牛私募”、“廣州私募大佬”,2011年錯判市場而一蹶不振,2012年更有多只產品遭遇清盤。然而今年新價值15期卻以39.94%的收益名列排行榜前8名,這也讓這位私募大佬起起伏伏的故事顯得更具有戲劇性。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羅偉廣執掌的新價值旗下28只陽光私募產品中,有27只產品取得正收益,除新價值15期收益率39.94%外,其它大部分產品排名居中,其中20只收益率超10%。從產品類別來看,在18只非結構化產品中,新價值1期上半年虧損4.49%,另外有10只產品收益率超過10%,6只產品收益率超過15%。
“坦率的講,今年的成績并不好,除了新價值15期獲得40%多的收益,其他產品表現都不是很好,這種分化的格局大概是在5、6月份。”羅偉廣向記者坦言。數據顯示,去年7月份,在大盤節節向下的市場環境中,新價值旗下產品開始跑輸大盤,不少產品虧損30%以上,到了12月初,大盤開啟了迅猛反彈行情,新價值旗下產品凈值也開始迅猛上升,而新價值15期的異軍突起業績飆升則出現在5月初,該產品在大盤掉頭向下的情況下反而逆市上升,凈值隨即迅速飆升。截止6月末,該產品凈值已經快速上升到1.22元,比去年12月初的0.75元左右已經上漲了63%左右,而同期新價值其他產品則表現平平。
“應該說這些產品都沒有代表性,按照我的投資水平今年的收益應該在20%左右”,羅偉廣對今年以來的收益表現并不滿意,他認為兩極分化的產品收益并不能代表自己的投資水平,“新價值15期體現的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思路,5、6月份很多產品都退出創業板高風險股票,新價值15期卻在堅守,這與持有人的堅定持倉有關,而其他產品因為去年表現很差,被持有人限制了倉位。”他認為自己的投資決策受到“游戲規則”影響,而新價值15期不過是這種規則下最大的受益者,“只能說新價值15期是在正確的時候做了正確的選擇。”對于新價值15期的表現,顯然羅偉廣更愿意歸功于運氣。
改良了投資風格
在不足1個小時的采訪中,羅偉廣多次談及“游戲規則”對其投資決策的影響。羅偉廣認為過去兩年的失敗不是能力抑或是操作方法的問題,而是在陽光私募這個角色下不得不做的妥協,“做陽光私募和自己投資不同,投資決策要受到游戲規則的影響,當時沒有意識到陽光私募做大之后的后遺癥,一旦遇到熊市,短時間的股價回調導致業績波動,業績波動導致投資者贖回。有的產品贖回達到70%,導致我不得不在低位斬倉,整個投資組合就崩潰了。”
在過去的兩年里,新價值無論是凈值表現還是重倉個股,都沒能在這輪漫長的熊市中扛住,就市場而言,最難相信的是羅偉廣所重倉的股票幾乎全線隕落,但是當事人羅偉廣卻有難言之隱,“去年很多股票股價波動,年末很多產品被迫清倉,最后手里唯一剩下的就是德豪潤達,但是事實證明我選擇的股票沒有問題,很多股票像陽光照明、德豪潤達今年都取得翻番的收益”,時過半年后談論黎明前的被迫清倉,羅偉廣仍然流露出惋惜。
不難想象,作為曾經的風云人物,昔日的私募冠軍面對從巔峰到低谷的巨變承受了怎樣的心理壓力,羅偉廣評價現在的自己“棱角已經被磨平了,鋒芒也開始收斂了”,同時也學會重新平衡投資與客戶的關系,他總結自己“最大的失誤在于這兩年的熊市中用短期的資金做了長期的投資,現在則會根據風險承受度不同的資金進行與之匹配的投資。” 對于這種風格的變化,羅偉廣更喜歡用“改良”這種中性詞來描述,“這種改良無所謂對錯,從陽光私募的角色出發是進步了,但是從追求超額收益的角度則是退步了,因此要用不同的思路解決這個問題。”
不變的投資邏輯
微博上有人評價羅偉廣式的投資風格,“他們既往成功的套路,需要特定市場環境或階段的配合,一旦世易時移,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質變,他們那套就失效了。與其說他們悟性好悟出了些什么能夠取勝于二級市場,不如說他們機緣好或者運氣好撞對了路子,才發了點小財。”
面對諸如此類的種種質疑,羅偉廣則始終堅定的認為自己的投資邏輯在中國A股市場是有生命力的,“做股票18年在機構的圈子里我看到太多成功失敗,在中國兩種模式一定是長盛不衰的,第一是追漲停板模式,第二則是長期持有小盤股。”羅偉廣認為第一種模式的投資邏輯是在散戶盲目跟風中尋找趨勢的機會,第二種模式的邏輯則是來源于中國市場對小盤股炒作的熱情。“這種高頻交易短線的模式在具有中國特色的股票市場將一直適用。”羅偉廣對記者表示。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長期堅守的成長股對新價值的業績貢獻突出,但羅偉廣坦言目前已在逐步退出創業板股票。“三季度熱點更換毫無懸念”,他認為,無論從估值還是市場情緒角度物極必反,創業板短期回調不可避免,而半年報的披露也會使得成長股遭受重擊,“畢竟當真實的數字出來,0.2元的收益是支撐不了20元的股價的。”同時伴隨著藍籌超跌嚴重,他認為藍籌中估值較低具備成長性的股票,吸引力正在逐步加大。
“在大藍籌中我認為券商股作為藍籌中的成長股將面臨機會,而商業地產因在整個地產板塊被錯誤定位,也具備一定的投資機會。二三線藍籌我比較看好商業消費板塊的表現,商業消費是當前市場強調成長與估值兩方均可接受的板塊,選擇消費品也會是我三季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