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技術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網絡傳播在加強受眾彼此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受眾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來電子圖書也得到快速的發展,筆者以豆瓣網發布的豆瓣閱讀器為切入口,結合網絡傳播中的“議程設置”、“群體傳播”等理論探究電子圖書與社交網絡的互動。
【關鍵詞】豆瓣閱讀器 電子圖書 社交網絡
一、豆瓣閱讀器的出現及優勢
豆瓣閱讀器是豆瓣網于2012年1月發布的新型電子圖書閱讀器。受眾可以免費下載閱讀器以及部分文章,并能通過web、手機、IPAD、kindle等載體進行閱讀,而依托于豆瓣閱讀,受眾可以通過豆瓣閱讀器搜尋海量圖書,其中包括國內外經典著作以及新出版的圖書,而閱讀圖書所收取的費用大多在2元左右。與目前市面上已經被人們熟知的閱讀器不同的是,豆瓣閱讀器改變了網絡長文傳統的滾動條形式,而采用分頁、翻頁的方式進行閱讀。同時IPAD支持離線閱讀,能夠同步閱讀列表,方便受眾在不同的終端進行閱讀,并且豆瓣閱讀器支持手機、kindle、ipad等終端,基本囊括當前熱衷電子閱讀的受眾的需求。與此同時,閱讀器也延續了豆瓣的傳統即豆瓣評論。受眾在閱讀完圖書之后可以對作品進行評星,也可以寫書評,并借助豆瓣廣播,將這些評論擴散開來。同時新增“當頁推薦”功能,受眾在閱讀圖書時若對某一頁產生感想即可通過豆瓣網馬上傳播。豆瓣閱讀器基于受眾的角度,為的是給受眾提供紙質圖書般的閱讀體驗。
二、電子圖書的發展及背景
電子圖書屬于數字出版物的一種。對大多數受眾來講,數字出版的具體概念仍有些模糊。國內對數字出版的界定為:“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①
數字出版的產品包括數字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數字音像制品、網絡數據庫出版物、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等等。從數字出版的發展歷程來看,世界范圍內數字出版的興起應該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快速崛起之后。而于1996年,由國家教委主辦的《神州學人》通過中國教育與研究網(Cernet)向全球發行則標志著中國第一份網絡報刊的誕生。由此也開啟了我國電子出版物發展的序幕。
2010年數字出版的產值首次超過傳統出版。同時2010年也被認為是電子書攪動出版的格局的一年。有學者指出時至今日,網絡游戲、電子書等早已在市場上成規模發展,并日漸成熟,這些具備典型意義的網絡出版形態,已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有效地促進了網絡出版產業的發展。②為何在近兩年會出現這般的數字狂潮,人們又為何逐漸接受并喜愛電子圖書。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
1、電子圖書滿足人們即時閱讀的需求
電子書是互聯網不斷發展以及信息技術不斷更新后的產物,其優勢在于低碳環保,便于攜帶。只要手上有一個終端,無論是手機、電腦還是PC客戶端,讀者均可享受即時的閱讀。電子書是未來圖書發展的一個趨勢,而不斷更新的技術也讓閱讀電子書變得更加的舒適和方便,例如亞馬遜的kindle,蘋果的ipad以及漢王出品的閱讀器讓讀者在閱讀圖書時更加貼近紙質圖書的感覺,并且內容更加豐富,也更方便攜帶。
2、網絡技術的支持
互聯網技術發展為數字出版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電腦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受眾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圖書的即下即看,同時網絡出版過程則省略了照排、制版、印刷、裝訂等環節,大大簡化了傳統出版工序;從復制模式來看,電子圖書可以通過計算機隨意拷貝、編輯、傳送。因而大受廣大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喜愛。
三、電子圖書的優勢
1、網民人數增多,并從精英走向大眾化
電子圖書之所以呈現出如此蓬勃發展的趨勢,筆者認為這與近兩年我國網民人數的增多是分不開的。2012年1月16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同比增長17.5%,與前幾年相比,中國的整體網民規模增長進入平臺期。③網民人數的增加促進電子圖書所面向的市場范圍擴大,同時隨著手機智能化,也加強了手機用戶與網絡的聯系,拓寬了電子圖書的流通渠道。
2、自身因素
(1)方便攜帶。電子圖書依靠互聯網平臺,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來進行下載和在線閱讀,只要你有一個終端,電腦也好,手機也好,只要你能上網,就可以隨時隨地下載或閱讀所需電子圖書。同時,使用手機和ipad可以實現讀者的移動閱讀,在閑暇時分,在公交站臺,地鐵站口,讀者都可以通過手機或者ipad進行圖書閱讀。
(2)反饋及時。電子圖書較之傳統圖書的又一區別在于其方便快捷的反饋機制。電子圖書閱讀器不僅能方便受眾從互聯網下載和閱讀圖書,也方便了讀者及時的將閱讀后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發行者,這一點是傳統圖書無法匹敵的。以豆瓣閱讀器為例,讀者在使用閱讀器進行圖書閱讀時,也可以像在豆瓣網上一樣為圖書撰寫書評,發表自己對該圖書的觀點。同時新增的“當頁推薦”功能,可以滿足讀者的即時感想傳播。在讀者閱讀到某頁內容并有所感想時可以立即通過網絡與大家分享。
四、電子圖書與社交網絡的互動發展
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實現信息的共享。對于電子圖書來講,加強與社交網站的聯系是有必要的。以豆瓣網為例,豆瓣網一直是以書評、影評、樂評為主要內容的社區網站。而豆瓣讀書頻道的書評一直是豆瓣網的優良傳統,讀者可以通過為作品評星、撰寫書評來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書評來大致了解圖書的相關內容。而豆瓣閱讀器延續了這樣的傳統,讓讀者在閱讀圖書時能進行評星和發表評論。一方面能夠加強讀者間的關系,讓讀者能夠隨時隨地進入豆瓣閱讀的圈子內。另一方面對于發行商來講能夠促進其對圖書內容的修改和完善,為其今后圖書的再版提供寶貴的意見。
1、內容為王
議程設置假設認為,人們對某些議題的關注程度,主要來源于這些議題被報道的頻率與強度。而無疑,網絡傳播可以輕易地做到提高對某些事件的報道頻率與強度④或許在這里使用該理論來表達有些牽強,但不論電子圖書未來的發展將要走向何方,要吸引受眾的眼球,受到讀者的喜愛,仍要注重圖書的內容,創作出讀者感興趣并且優質的圖書。
2、加強與社交網站的聯系
有學者對群體做了這樣的闡釋,群體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⑤在群體中,成員間所傳遞與交流的信息基本上都能獲得共鳴。如果其已置身在一個網絡的“社區”中,受眾會對在此社區中所獲得的信息表示出極大的認可。網絡“社區”中各成員的交流與溝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完善之前所得到的信息。對于圖書而言,以豆瓣網為例,如果網站中的閱讀小組近期對某一圖書較為關注,并有大部分人推薦,勢必會影響到“社區”內其他成員的看法與選擇。
3、注重手機閱讀的體驗
與電腦和pad相比,手機屏幕稍小,而隨著智能化手機的普及,人們使用手機的時間也較長,當前我們隨處可見使用手機進行閱讀、玩游戲、上網的受眾。因此對于受眾來講使用手機進行閱讀時的舒適性更為關鍵。作為電子圖書制作方以及電子圖書閱讀器方應該多加考慮,例如對圖書字體的調節,背景顏色的轉換等,以保證讀者在使用手機進行閱讀時能夠更加的舒適方便。□
參考文獻
①《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②謝新洲:《數字出版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34
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④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⑤[日]見田宗介 等:《社會學事典》,弘文堂,1988:439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1級傳播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