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輿論己經滲透進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互聯網和網絡輿論在我國不斷發展,在實踐中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這是主流和本質;同時也存在消極影響,這是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加以正視和認真對待,不能因噎廢食,而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掌握其發展、引導、管理的規律,揚長避短,為我所用。
【關鍵詞】網絡輿論 傳統媒體 網絡陣地
2008年,我國的網民人數首次超過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如此龐大的網民群體推動網絡輿論的影響力空前膨脹,控制、引導的難度增大。近年來與網絡相關的以及由網絡輿論引發的公共事件增多,如2007年的廈門PX事件,2008年的貴州甕安事件,2009年的云南“躲貓貓”事件等,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較大的社會影響。2010年以來,網絡輿論載體的力量對比悄然發生變化,網絡論壇、門戶網站、博客的新聞影響力降低,微博客、網絡社群等新興輿論載體異軍突起,互聯網正進人“全民圍觀”時代。因此,對網絡輿論的影響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積極引導,揚長避短,保證其并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輿論概述
網絡輿論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在依賴網絡的自由性、民主性、匿名性、互動性的同時,網民針對網絡上所呈現的某一問題或事件通過跟帖、轉帖、回帖等形式所形成的觀點、意見和態度。
網絡輿論的形成和存在的基礎是互聯網,網絡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話題,這些話題引發的網民個人意見或看法的表達,是網絡輿論產生的起點,是網絡輿論形成的必要條件。雖然網絡話題包羅萬象,但只有那些能夠吸引人們眼球、引起網民共鳴、促使網民積極參與并形成熱議或爭論的話題才能轉變為網絡議題。網絡議題一旦形成,往往引來各種傳播手段尤其是傳統媒體的介入。傳統媒體對網絡輿論的關注、跟進調查或深入報道,會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二、我國網絡輿論的影響分析
1、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2010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2009年77件影響力較大的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表明,由網絡爆料而引發公眾關注的有23件,約占全部事件的30%。也就是說,約有三成的社會輿論因互聯網而興起。
(1)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及時、準確、完整的信息是政府科學決策的基礎。“傳統的信息獲取方式,往往需要建立龐大的人員組織結構,通過繁復的中間環節,層層傳遞,信息很容易發生扭曲、失真、中斷,特別是下情上達十分困難,這種信息溝通的障礙常常導致決策方面的失誤或延誤”。而互聯網的出現,為信息的真實、快速、無間隔傳遞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2)形成更為有效的輿論監督,提高政府行為的廉潔性。網絡和網絡輿論開辟了網上監督的新時代。網絡輿論的監督功能主要體現在對企業等社會組織進行監督以及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通過網絡平臺,公民可以與監督對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并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答復,從而大大拓展了社會監督的廣度和深度。公共權力逐漸開始“在陽光下運行”,有效防止了權力被亂用、濫用,促進了政府工作的廉潔和高效。
2、網絡輿論的消極影響
毋容置疑,網絡輿論的積極影響是社會影響的主流與本質,我們應該順應并積極推進網絡輿論的發展。但是,對于網絡輿論的消極影響也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1)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不斷侵入。國際敵對勢力和西方反華勢力從來沒有放松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文化的“侵略”,互聯網就是他們對我國進行“分化”、“西化”的重要工具。在我國境內,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網絡散播其歪理邪說,蠱惑人心,制造事端,甚至雇用網絡寫手對突出的社會問題、敏感新聞進行歪曲或炒作,欺騙網民,誤導輿論,不利于國家的安定團結。
(2)違反社會公德的信息屢禁不止。當前網絡輿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色情、暴力、兇殺、封建迷信等違反社會公德的信息充斥網絡。雖然國內加大了對淫穢色情網站的打擊力度,開展了多次打擊互聯網淫穢色情的專項行動,但相關信息遠沒有徹底清除,對網民特別是未成年人危害極大。
(3)謠言混淆視聽,破壞社會秩序。一些人故意在網上散布謠言,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網絡謠言的形成有兩個原因:一是媒體報道角度的差異或不準確報道使網民的理解出現偏差,二是有些網民對網絡信息或者論壇上的道聽途說有意無意的加以改編,形成謠言。這些謠言會引發新的更具傾向性的網絡輿論,越來越偏離于事件的真相。2011年2月10日凌晨,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有傳言稱,陳家港工業園內有化工廠發生毒氣泄露隨時可能爆炸,導致陳家港和雙崗鎮地區萬名不明真相的群眾外出逃命。清晨5點至6點,該地區交通大堵塞,并因此發生多起事故,導致四人死亡。
三、我國網絡輿論引導中存在的問題
1、理念滯后,思路不清
目前,我國對網絡輿論的特點和規律的把握尚有欠缺,因而在網絡輿論引導中常處于被動地位。重“管住”輕發展,強調“管住”網絡輿論,而對如何促進網絡媒體的健康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輿論引導體系缺乏研究;善堵不善疏,重視對己有問題的“圍堵”、“屏蔽”,輕視對相關輿論的疏導,常常是被動的跟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走,疲于應對。
2、主流網站發揮的作用有限
目前,我國的網民人數眾多,而國內獲批有權進行新聞登載的主流網站較少,供需矛盾突出,各主流網站本應發揮的正面輿論強勢難以形成。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重點網絡媒體的支持,但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得到的扶持較之傳統媒體仍是少得可憐。
3、重大事件出現失語
重大事件發生后,政府在處理網絡危機的過程中,某些部門的應急反應不夠及時、有效,甚至出現行為偏激、“失語”等現象,直接導致不良、錯誤信息的迅速蔓延,這不僅使消除危機的成本大大增加,甚至因沒有掌握先機而使政府陷人被動或者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加強我國網絡輿論引導的對策
1、思想上重視網絡輿論引導,確立開放的心態
首先,要增強網絡意識,重視網絡輿論引導。進一步喚起各級政府對網絡輿論的重視,提高其建設、利用、管理所在地區、系統、單位互聯網的主動性、自覺性,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
其次,要確立開放的心態。要充分認識到開放性是網絡與生俱來的特點,只有在開放的狀態下,保持網絡輿論的多元,網絡輿論才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才是對國家社會事務的有效監督,輿論引導也才更具全局性、針對性、有效性。
最后,應保持平等、寬容的心態。網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自由交流的平臺,網民應當以負責任的態度、包容的氣度進行網絡交流,做到尊重他人、包容其他意見。相關的政府部門更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管理過緊會扼殺網絡的自由和活力,過松又會帶來其他的社會問題。要做到以平等的姿態與網民交流,以寬容、理性的心態對待網民的言行,尊重網民的言論表達自由及合理訴求。
2、加強主流網絡陣地建設,用主流的聲音引導輿論
從當前主流網絡陣地建設的現狀看,中央已建立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主流網絡媒體,但LaxtdPwaN8F5sQke2D+AUiPFtlj4jdVKhIy8sEcDOvk=是從網站的功能、內容和群眾的認可度來看,政府網站整體水平還不高,地方和基層網站建設也亟待加強。必須加快主流網站建設,形成強有力的正面輿論陣地。首先,政府應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對重點新聞網站的扶持力度,從中央到地方,建設各級政府的門戶網站,加大對主流網絡媒體的宣傳與支持,形成層層的信息發布源,迅速、及時地發布信息,其次,不僅要重視網站建設的數量,更要提高其發布信息的質量。各級政府網站內容要更加實用,在信息實用基礎上加強服務的實用性,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增強時效性、公開度與透明度,維護網站信息發布的權威性。
3、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深度結合,立體化引導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輿論兩個輿論世界并不是完全分離的,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傳承和依賴關系,并且能在優勢互補中實現雙贏。
首先,很多網絡媒體產生于傳統媒體的“母體”之中,是傳統媒體業務擴張的一部分,如人民網就是由人民日報網絡版發展而來的,幾大國家級媒體,如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與自身傳統媒體同步發布新聞,并相互建立鏈接,實現信息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其次,傳統媒體豐富的信息資源、雄厚的人力資源及其強大的品牌效應都是網絡媒體不可或缺的,其豐厚的新聞傳播經驗也為網絡媒體提供了借鑒意義。同時,網絡媒體時效性與高度的互動性又彌補了傳統媒體在傳播速度、溝通機制上的某些不足。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能夠在優勢互補中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①鐘穩,《應重視對網絡輿論的引導》,《中國監察》,2005(3)
②沈劉紅,《網絡輿論的形成與引導》,《傳媒觀察》,2004(5)
③曾德保,《營造網上正面輿論強勢的幾點思考》,《中華新聞報》,2007-08-15
④李曉潔,《經典傳播理論與高校網絡輿論的引導》,《中國市場》,2007(26)
⑤韓錦標,《網絡文化建設芻議》,《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3)
⑥李莉,《網絡傳播:輿論監督新視角》,《傳媒觀察》,2009(5)
⑦符冰,《新時期輿論監督探析》,《河南大學學報》,2004(3)
⑧杜濤,《我國網絡輿論引導探索與思考》,《鄭州大學學報》,2005(6)
(作者單位:淮南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