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新聞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也具有政策指導性。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惟有創新經濟報道,才能全面反映經濟建設豐富的內容,才能引導和促進經濟建設更好地向前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聞 經濟報道 創新
我們知道,新聞是指新近發生的重要事情的報道。而經濟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經濟活動或經濟事件的報道。經濟新聞也是有關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一切經濟領域新聞的總稱。
經濟新聞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往往要涉及到一些業務性、專業性、技術性的術語和問題,往往缺少人性化、生活化的內容和情節,搞不好就會枯燥無味,生硬呆板,內行人看了不過癮,外行人又看不懂。
經濟新聞又具有政策指導性,一些報道經濟工作動態、成就趨勢,新人新事的新聞,雖不直接闡明政策條文,但也滲透著政策精神、政策導向。但這種導向,是通過對經濟活動、經濟生活的事實報道而自然流露和體現出來的,并不是生硬的解讀政策,更不是政策條文的簡單的圖解。
經濟新聞的上述兩個特點,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極易造成經濟新聞的單調乏味,枯燥呆板,往往會使經濟新聞成為數字堆砌的生產報表,單調乏味的生產流程,成績羅列的經濟成就,枯燥乏味的政策圖解。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改革經濟報道,創新經濟報道,搞活經濟報道,已刻不容緩,也是擺在各級新聞媒體面前的當務之急。惟有此,才能全面反映經濟建設豐富的內容,才能引導和促進經濟建設更好地向前發展。而經濟建設、經濟生活的豐富性,生動性,多姿多彩性,也為我們經濟新聞的創新、搞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現談談對經濟新聞如何創新的幾點看法。
一、創新經濟新聞,就必須從老的報道模式中解脫出來
在很長一段時期,我們的經濟新聞內容陳舊,報道方式陳舊,寫作手法陳舊,造成經濟新聞枯燥乏味,生硬呆板。如一寫生產消息,就是“一月開門紅,六月雙過半,年底超額完成任務”;一寫企業效益,就是“年產值多少,實現利潤多少,上交稅收多少”。年年如此,寫法老套,數字堆砌。這樣的經濟新聞,不僅面目陳舊,而且面目可憎。或者寫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經濟成就,總不忘在前面加上諸如:在市委、市政府重視關懷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話、空話、套話,更是令人生厭。如果不從這種老套套中解脫出來,經濟新聞是沒有出路的。
二、轉變觀念,突出經濟新聞的“新聞性”
經濟新聞不同于經濟工作總結,也不同于經濟學術論文,不需要詳盡展示經濟工作全過程,也不要求把業務問題講得很透徹。其著眼點在于:通過經濟業務、經濟活動,揭示其新聞價值,給受眾以政策方面的引導或思想方面的啟迪。在業務性和新聞性這對矛盾中,新聞性是主要方面。
同時,要變宣傳為主的觀念為傳播信息的觀念;變成就報道的觀念為探討熱點問題,解答疑難的觀念;變工作過程的報道,經驗總結報道,為及時反映經濟領域新問題,新現象,新趨勢的觀念;變從領導的角度、工作的角度、生產的角度、專業的角度寫新聞,為從生活的角度、民生的角度、消費的角度、群眾的角度來寫新聞。
只有改變觀念,突破老路子,才能使經濟新聞從過去的工作成就,經驗總結,工作會議,經濟數字,生產過程,專業術語中解放出來,從而使經濟新聞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三、突出經濟新聞的信息傳播性,生活服務性
在新聞的宣傳、教育、傳播、服務等眾多功能中,信息傳播是最基本的功能,沒有信息傳播,其它功能都談不上。經濟信息的傳播,理所當然應當成為經濟新聞的基本功能。經濟新聞要反映經濟,服務經濟,促進經濟,主要靠經濟信息的及時而準確的傳播,這種信息傳播和信息服務,既包括市場行情,物資供求,價格變動,也包括經濟決策,政策法規的制定和變動,還包括自然資源狀況,科技發展狀況等。經濟新聞中的宏觀信息已成為決策者的重要參考資料;一些微觀經濟信息,如商品價格,消費需求、技術創新等,正幫助經營者擺脫困境。新聞工作者就是要學會觀察經濟領域的新變化,新趨勢,及時捕捉那些對群眾生活有用的新信息,那樣,經濟新聞才會有生命力。
四、尋找新視角,多側面,多角度反映經濟生活
經濟活動的豐富性,多姿多彩性,和群眾生活聯系的緊密性,也要求我們從新的視角,新的側面,全面展示經濟工作和經濟生活。為此:
一要努力拓展經濟新聞的報道領域。要從生產領域拓展到流通、分配、消費領域,改變過去那種圍繞工作經驗搞報道的做法,特別要注意新的經濟領域的發現和報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工作正向新的領域拓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如股市、期貨、金融、地產、理財產品等等。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經濟知識,關注新的經濟現象,并予以及時報道。要從經濟會議,經濟工作成就的報道中解脫出來,全方面、立體化展示經濟生活。
二要尋找新角度。多從生活的角度、消費的角度、群眾關心角度寫新聞。把經濟工作放到整個社會背景中進行觀察和透視。善于從經濟現象的非經濟視角報道經濟,如從文化的、社會的、歷史的、市場的角度去報道,從而實現經濟新聞與群眾生活的接近性。
如消息《我與“六個一號文件”同行》并沒有直接去寫中央每年的一號文件的內容,而是選取了一位農民,從自己的切身感受講述“六個一號文件”實施后,給其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小見大,以人見物見政策,把文件精神和農民生活結合起來,反映了“六個一號文件”的巨大影響力。
三要寫大主題善于從小切口入手。如寫改革開放成就的報道,不要一味展現數字,或寫什么高樓拔地而起……而要從一個小城鎮,一個小村莊的變化發展寫起,或從一個普通市民生活寫起,通過一個個典型生動的事例,去反映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如我市礦區棚戶區改造成就巨大,我們除了要用數字反映全市幾百萬平米棚戶區改造的成就,還要善于通過一個村,一戶居民的居住條件的改善來報道,這樣才會生動、可感。
四要關注經濟活動中的人的活動,改變經濟新聞“只見物不見人”的寫法。一切經濟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離不開人的參與。要善于通過人的活動,人的故事來透視經濟現象。應該像文學家那樣觀察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發現那些有情節、有細節,充滿生活化的故事,通過巧妙的結構,生動的敘述來展示多姿多彩的經濟生活。如寫農村巨變,農民增收,可選擇一戶農民,進入其生活,看其收入、住房、衣著、家用等細節的變化,以及他的感受、心情,就會使新聞更有可讀性。
五、關注熱點問題,抓好深度報道
當今社會,經濟領域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層出不窮,它們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們的經濟生活。人們在需要獲取大量經濟信息的同時,也需要媒體或有關人員對這樣那樣的熱點問題進行解釋、闡述和分析。經濟新聞就要擔當起為群眾解疑釋惑,闡明事實,引導輿論的角色。這種報道方式一般都是深度報道。它不同于經濟信息,簡短的消息,平面的通訊,紀實報道,而是對新聞焦點問題的全方位展示,有深度的剖析,全景式的掃描。通過深度報道,使人們對這些熱點、難點問題有一個清晰、正確、全面的認識,對這些問題的趨勢有一個恰當的把握。
如當前的房價居高不下問題,商品價格上漲問題,環境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礦區的轉型問題,分配制度改革問題,無時不在牽動百姓的心,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認真關注這些不斷涌現的熱點問題,深刻剖析這些問題的形成原因,來龍去脈,發展趨向以及解決它們的對策和方法,從而達到解疑釋惑,穩定人心的作用。
這些深度報道的一般體裁可以是經濟述評、調查報告、經濟分析等。它不但要求作者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調查、采訪,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要求作者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總之,深度報道是經濟新聞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是新聞的份量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新聞的導向所在。
(作者單位:淮南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