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報會客廳”是《蚌埠日報》新聞欄目“擴大再生產”的有益探索,“黨報會客廳”欄目的影響力正是在新聞內容生產要素不斷積累、增加和使用效率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一步步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本文以此為列,探討地市黨報新聞欄目“擴大再生產”的緣由、完成過程和取得的效果。
【關鍵詞】《深讀周刊》 “黨報會客廳” 擴大再生產
何謂“擴大再生產”?它是指因生產要素數量的增加和生產場所的擴大,或者生產要素質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的再生產;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作為政治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本文將這個詞匯借用到《蚌埠日報》品牌欄目“黨報會客廳”的擴容上,試圖以此探討地市級黨報新聞欄目“擴大再生產”的緣由、實踐過程和取得的效果。
“黨報會客廳”欄目是《蚌埠日報》2009年順應讀者的需求、加大新聞內容改革力度、積極探索黨報專欄創新而推出的。幾年來,該欄目將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傳達給基層群眾,立足于市直各職能部門的重點工作與老百姓的生活進行溝通,立足于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對話,在珠城讀者心目中的影響日益增長,同時也提升了《蚌埠日報》的品牌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但是,我們在操作過程中也感到,“黨報會客廳”欄目有其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不定期推出,版面和篇幅有時不能夠保證,采訪的對象以市直部門負責人為主略顯單一,報道的面不夠寬,特別是一個欄目開辦時間一長,容易引起讀者的視覺疲勞。如何有效地提高這一曾經被評為蚌埠市優秀新聞欄目的生命力?這個考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新聞貴在“新”字,新聞欄目也必須不斷創新才能贏得讀者挑剔的眼光。基于此,2013年初,《蚌埠日報》經反復斟酌和醞釀,借助《深讀周刊》這個在珠城讀者心目中已經形成的良好的品牌效應,決定拿出整版篇幅,將“黨報會客廳”欄目“移位”到《深讀周刊》A7版,并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較大程度的改革,也就是本文闡述的“擴大再生產”,正如我們在“開版的話”中對該欄目的再定位如此表述:將秉承《深讀周刊》“高端讀者的定位,更多地提供觀點和內容服務,在注重宏觀性、重大性、典型性等的同時,更注重新聞背后的故事、深度原因的詮釋、服務觀點的啟示和嘉賓魅力的展示,努力以真實感染人、以真情打動人、以真性吸引人”。
求“變”是擴大再生產的主因
一張總是老面孔、老一套的報紙很難得到讀者的青睞,一個多年不變的新聞欄目無疑也容易引起讀者的審美疲勞。要想留住讀者日益挑剔的目光,對于“黨報會客廳”這個已存在數年的新聞欄目來說,唯有求“變”才能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如何“變”?我們思考再三,決定不但要讓這個品牌欄目繼續留下,而且在已有的基礎上“擴大再生產”,創新思路和舉措,在形式和內容上來一次脫胎換骨的變化,以吸引讀者的關注度和閱讀興趣。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過去“黨報會客廳”欄目基本固定在A2版頭條位置,現在分雙周固定發稿頻率,在周五的固定版面——《深讀周刊》A7版整版篇幅刊發稿件。截至今年8月底,已累計刊發“黨報會客廳”欄目稿件16期,內容涉及城市建設、規劃和管理以及農業產業化、考古、企業發展等方方面面;另外,不僅實現了報道內容的“擴容”,還在版面設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使版面更具有視覺沖擊力。
按照求新求變的思路,我們始終貫徹三條編采原則:
一是增強策劃力。新聞策劃是報紙的強項,也正是專門從事深度報道的《蚌埠日報·深讀周刊》的強項。實踐證明,加強新聞策劃,既能滿足一定時期量上的要求,又能化被動為主動,不斷激發讀者的閱讀欲和興奮點。《深讀周刊》接手“黨報會客廳”欄目,堅持發揮自身的優勢,抓住重要時間和重大事件的關鍵節點,每一期報道內容、每一位接受訪談的人物都需經過精心策劃、精心挑選,力求做到期期成為“深水炸彈”,在讀者群中掀起思維和思考的“波瀾”。今年1月中旬,蚌埠市“兩會”剛剛結束,《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我市的城鎮化率要達到55%以上,城鎮化成為當時最熱的詞匯之一,也是珠城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深讀周刊》編輯部及時請來市住建委主任王宏做客“黨報會客廳”,請她暢談未來一段時期蚌埠推進城鎮化建設之路徑,并吸納了來蚌參加安徽省小城鎮發展研討會的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最終形成了《城鎮化:“蚌埠奔跑”新動力》一稿,分為五個部分:話題背景、對話、精彩觀點、聲音、鏡鑒,配發了照片和漫畫,使版面有“聲”有“色”,生氣勃勃。
二是堅持獨特性。報紙區別于電視、電臺的一個特點,便是文字的魅力能得到充分體現。由于沒有畫面、聲音直播的約束,報紙所采用的“嘉賓訪談”形式相對比較輕松,參與活動的嘉賓容易進入回答問題的狀態,往往能夠有超水平的發揮。例如,今年8月9日,我們請來了固鎮縣殷玉鵬家庭農場場主、固鎮縣玉鵬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會會長殷玉鵬,蚌埠市吳延明家庭農場場主、安徽潤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延明,這兩個人都是依靠農業發家致富的,是當前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但語言表達力不夠,采訪有點難度,在記者的精心導引下,最終比較成功地接受了采訪,形成了《家庭農場 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文。
三是實現多樣化。將采訪對象向普通人延伸,這是“黨報會客廳”欄目放到《深讀周刊》后呈現最明顯的一個變化。以前,該欄目主要把目光盯在市直各部門負責人身上,改版后采訪面更寬,采訪對象趨于多樣化。《深讀周刊》第一期就有意識地安排采訪了一個普通人,當然也是一個受讀者關注的新聞對象。2013年1月4日,記者采訪了固鎮縣一名抗戰老兵歐興田,他是2010年度誠實守信類“中國好人”,是2011年感動中國的“草根人物”,是2012年“感動中國”候選人。他是一位耄耋老人,在花甲之年以一人之力歷時10年重建了一座烈士陵園,并用30年時間忠誠守護。選擇這樣一位典型人物作為改版后“黨報會客廳”欄目的第一個采訪對象,就是在“求變”的思路下做出的決策。《老兵歐興田:一生踐一諾》一文中,做客嘉賓歐興田感情充沛地闡述了自建陵園的心路歷程,讓讀者越讀越入迷,凸顯出文字閱讀的吸引力。由此可見,越是貼近人物、貼近生活的報道,就容易走向民間,成為平民化的報道,受到各界讀者的熱捧。
求“深”是擴大再生產的主旨
報紙的競爭優勢在哪里?一個重要之處在于其深度表達。與其他媒體比較,報紙在這方面的優勢仍然比較明顯,因為報紙擅長的是挖掘“新聞背景”,深入“新聞調查”,整合“新聞分析”。媒體發展常講“內容為王”,現在看來,有深度報道的內容才是報紙發展的“王牌”。
可以說,“深度”是紙媒的生命。深度報道在選擇題材時緊緊抓住讀者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疑點問題,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事實背后的事實,剖析事理,直搗核心,才能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深讀周刊》作為全省黨報中唯一一份深度報道類的定期刊物,就是以“發現探求深度 深度創造影響”為宗旨,“黨報會客廳”欄目置身其間,也就必須以此為導向,精心選取與讀者密切聯系的報道主題和報道角度,在深度報道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不僅需要“先聲奪人”,而且能夠“后發制人”,以追求最高的質量,達到最大的社會效應。
什么樣的報道內容才有“深度”呢?這不僅體現在文稿篇幅有一定的要求上,而且需要新聞報道題材、內容、角度具備清晰的定位。
選題受關注。深度報道的特性,決定了它首先是一種深層次的新聞挖掘。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簡單敘述,還必須探究這一事件的緣由、結果甚至未來的趨向。深度報道所關注的對象,通常對社會具有廣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們關注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激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報道素材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性。5月17日,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朱同香做客“黨報會客廳”,就前期出臺的《蚌埠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與記者對話,并就人們經常詬病的“瘋狂渣土車”治理難題,從管控難,到亦疏亦堵源頭監管,從單一處罰到賞罰并舉,管理權、查處權、監督權分離,暢談城市管理思路的轉變。這個話題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關系到群眾的共同利益。
觀點鮮明。當前,盡管新興媒體發展很快,但由于其提供資訊的快餐化、碎片化,報紙等傳統媒體擁有思想觀點方面的優勢和權威性,其引導作用在未來仍然無可替代,對新聞事實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以今日的事態核對昨日之背景,從而說出明日的意義”,使受眾深入了解信息背后的故事,這才是報紙的最大賣點,也是深度報道的優勢與責任所在。7月12日《深讀周刊》記者采訪了曼胡默爾昊業濾清器(蚌埠)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雯,圍繞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主題,訴說了從民企老板到跨國公司職業經理人的轉變,她說的一句話“誰能給昊業未來,我就愿意給誰打工”,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昊業公司員工對做大做強濾清器品牌的那份堅持。通過這一稿件,讀者很容易就得到“合作才能雙贏”的觀點和認識,從而在未來的工作中提高促進企業發展的實踐能力。
體現本土性。國家級、省級媒體,雖然相比地市級媒體的影響面要寬得多,但由于其站在全國、全省的高度去反映問題和報道新聞,因而在滿足本地讀者需求方面就略顯不足。地市級媒體只有在新聞本土化上下功夫,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才具備和新媒體抗衡、和大媒體競爭的可能性。新聞本土性的原則怎樣才能得到體現呢?筆者認為,新聞本地視角主要體現在新聞報道的時效、細節和深度上。“黨報會客廳”欄目刊發的《為城市建設清障 為群眾安居護航》、《“創城”,創業就業的興奮劑》、《公共資源“一網”交易:讓陽光拒絕腐敗》等稿件均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求“效”是擴大再生產的目的
“黨報會客廳”的擴大再生產就是為了追求效果。什么樣的效果呢?擴大欄目影響力,強化服務功能,提升報紙競爭力,贏得讀者的贊譽,這是《深讀周刊》編采人員的不懈追求。
擴大了品牌影響力。“黨報會客廳”欄目積極拓展報道范圍,增加了新聞容量,致力于擴大傳播半徑、強化編讀互動,放大了《蚌埠日報》特別是《深讀周刊》在整個珠城信息輿論場中的聲音。通過這個新聞報道平臺,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歡閱讀地市級黨報、重新認識地市級黨報,接受地市級黨報傳播的“正能量”。2月22日,“黨報會客廳”欄目刊發了《國安揭秘:隱蔽戰線衛安寧》一文,做客嘉賓是蚌埠市國家安全局局長吳浦生,由于國家安全事業的神秘感,讀者很想知道其中的內幕信息,但由于他是個往常無法采訪到的對象,而這次最終接受采訪正是有關部門加強信息透明度的一種表現,也成為《深讀周刊》抓住讀者眼球的一個信息賣點。
使重大主題報道更加豐滿、更加富有影響力和感染力,必須在新聞挖掘的深度、角度、力度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善于圍繞主題深入剖析,使之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力求達到由表及里、內外兼修的效果,形成立體宣傳態勢,發揮規模宣傳效應。3月8日,《深讀周刊》記者再次采訪了全國平民慈善家、首屆“雷鋒獎”獲得者李玉蘭。這個時間正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題詞50周年之際,首屆“雷鋒獎”在北京舉行頒獎儀式,我市市民李玉蘭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名獲此殊榮者,面對此前已多次報道的這位典型人物,記者沒有簡單地就李玉蘭做過的好事進行發問和描述,而是探討她幫助弱勢群體的心靈深處,從她樸實的語言中,帶領讀者感受其一種平凡卻又博大的愛的力量。最后形成的稿件《玉蘭飄香》標題只有四個字,卻是含義豐富,讓讀者想得更遠。把新聞洞察力放到更寬廣的層面上,努力打造多層次的深入的深度報道體系,才能在深度報道上獨樹一幟,這正是《深讀周刊》矢志不渝的追求。
強化了黨報服務性。“黨報會客廳”欄目的擴大再生產,側重從與百姓工作生活關聯度較高的話題入手,增強報道內容的實用性,其目的就是為了貼近讀者,留住讀者,吸引讀者,贏得讀者的青睞。這種旨在拉近報紙欄目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實現二者“心靈相通”就體現在服務的提升上。
服務性是新聞工作的基本特征。黨報的指導作用不應是標語口號式的宣傳,也不應是簡單的灌輸,而應該立足于為讀者服務,提供多種形式的傳播內容讓讀者受到教育和啟發。可以這么說,黨報對讀者的服務性越強,與本地受眾的聯系就越緊密,其影響力和公信力也就越大。貼近群眾辦報,辦具有地方特色的報紙,辦群眾愛看的報紙,成為地市級黨報戰勝外來強勢報紙的有力武器。
服務是地市級黨報的永恒追求。無論未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之間的競爭如何加劇,擴大再生產后的“黨報會客廳”欄目在增強服務性上都應繼續架好兩個“橋梁”——
架好讀者需要與黨和政府傳播聲音的橋梁。盡管新形勢下讀者的信息需求趨于多元化,但無論怎么變,了解黨和政府的權威聲音仍是讀者讀報的首位需要。5月24日,《深讀周刊》請來了市人社局局長孟祥光作為“黨報會客廳”嘉賓,就“創城”、創業就業等話題,為讀者提供了豐富而深入的精神大餐,直接搭起了權威聲音與讀者需要的橋梁紐帶。
架好讀者需要與現實需要的橋梁。讀者的需要與現實之間往往有一定的距離,但也有交叉點,這個“交集”便是“黨報會客廳”欄目牽線搭橋的價值所在。2月1日,《公交優先:全面提速》一文的刊出,做客嘉賓——市公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灑寧的精彩講解,為人們勾畫了未來一段時期珠城公交發展的藍圖,從而搭建了讀者需要與現實生活二者對接的橋梁。
(作者:蚌埠日報社編委,副社長、副總編輯)
責編:周蕾